第四百零四章 诸神的黄昏(1 / 2)

全职艺术家 我最白 2330 字 6个月前

emsp;emsp;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emsp;emsp;这个文学交流群里随便拎出一个,都是文化圈赫赫有名的人物。

emsp;emsp;再沽名钓誉的人能混到这个群里也必然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所以只一眼,他们就能看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

emsp;emsp;甚至有人已经拿起手机,对照着内容颂念起来。

emsp;emsp;颂念方式严格按照韵律,贴合着意境,可谓是一气呵成。

emsp;emsp;其实只从上阙看,这首词已是展现了作者的大格局!

emsp;emsp;空灵与大气兼备,伴随一股悠远寂寥,几乎是力透纸背!

emsp;emsp;“明月几时有……”

emsp;emsp;最初的发问是直抒胸臆的形式,看起来很简单。

emsp;emsp;要知道,文坛所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美,各种诗词作者不免追求繁复和无穷的变化。

emsp;emsp;有点炫技的意思,但更艺术。

emsp;emsp;在某些人眼中,若是咏月的诗词嘛,最好连一个月字都不出现才完美。

emsp;emsp;然而这个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

emsp;emsp;这词句一开始便是“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提问,有种“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干”的任性。

emsp;emsp;但……

emsp;emsp;配合着后文阅读,这种任性却似乎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现!

emsp;emsp;还不服?

emsp;emsp;那就继续看!

emsp;emsp;从“不知天上宫阙”起,词人的意境,已经从淙淙溪流化为了高山流水,以至于大家看到“我欲乘风归去”后面几句时,甚至感受到长河入海的气势扑面而来!

emsp;emsp;偏偏,文字还那么空灵。

emsp;emsp;只是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宫气象。

emsp;emsp;到了这时,不服已经不行!

emsp;emsp;所以哪怕是这样的高端文学群,也会被惊动,这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水调歌头》这种作品如果无法在文学界闹出点动静,绝对是那一届文学界的无能表现

emsp;emsp;不过,当那位教授询问作者时,转发者并未能第一时间回复。

emsp;emsp;倒是针对这部作品的讨论,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

emsp;emsp;“好词,几乎是我看过咏月词中的最佳范本!”

emsp;emsp;“诗词发展这么多年,意境深远大气的作品不知凡几,然而到了我们现代,诸多诗词作品往往是走到穷尽辞工繁复变化的道路上,能返璞归真的大家当然也有,但就咏月词而言,意境能到眼前这个程度的却是寥寥无几,这个作者不简单。”

emsp;emsp;“的确。”

emsp;emsp;“这诗词一路变化,意境也一路变化,甚至有所扩展,偏偏还能举重若轻……”

emsp;emsp;“好一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妙极。”

emsp;emsp;“我倒是更喜欢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拟人,人喻月,相得益彰。”

emsp;emsp;“……”

emsp;emsp;那位最先发问的教授又艾特了一遍转发这首词的群员:“小张,这到底是谁的作品,别说是你写的,你几斤几两我还是清楚的。”

emsp;emsp;“王教授,您这话说的,我就不能写……好吧,这种歌词我还真写不出来。”

emsp;emsp;那个id就叫“小王”的转发者尴尬的回复。

emsp;emsp;但群里的大佬们却是敏锐的抓住了小王这句话里的关键词:

emsp;emsp;“歌词?”

emsp;emsp;“你是不是打错字了?”

emsp;emsp;“这分明是古词的韵律,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水调歌头》,不过作者应该稍微变种了一下,这也是自然的,水调歌头传了这么多年,格式上早变种多少次了。”

emsp;emsp;“就是啊,那些流行歌的作词人能写出这种大作?”

emsp;emsp;“小王,说话还是要严谨一些的。”

emsp;emsp;“……”

emsp;emsp;群里虽然是大佬,但地位也有高有低。

emsp;emsp;这个“小王”在外界可是极为出名的文学界大人物,但在这群大佬面前也是个小辈,属于群地位极低的那种,谁都能呵斥几句:

emsp;emsp;“真是歌词!”

emsp;emsp;小王连忙把《但愿人长久》这首歌分享到群里,心里直犯嘀咕。

emsp;emsp;这群有很多老家伙。

emsp;emsp;什么诸神之战,那是年轻人的玩意儿,老家伙们可不会在意。

emsp;emsp;他们只会抱着本书,一看就是一上午,下午就在群里讨论,偶尔学术界有什么动静,这些老家伙也会考虑是否发声……

emsp;emsp;只是他们一发声,文学界会抖三抖就是了。

emsp;emsp;群聊暂时安静下来。

emsp;emsp;显然,大家都去听歌了。

emsp;emsp;几分钟时间足够所有人听完歌,群里才重新热闹起来。

emsp;emsp;“这么好的词,竟然用来当歌词?简直胡闹!”

emsp;emsp;有大佬似乎很不满。

emsp;emsp;但紧接着就有人持不同意见上阵:

emsp;emsp;“我倒觉得这样挺好的,年轻人现在喜欢听歌,诗词文化的流行程度和歌曲没法比,二者结合倒是可以让更多人对古诗词文化产生兴趣。”

emsp;emsp;“浪费啊!”

emsp;emsp;又有大佬出现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