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造大声势,曹操在陈留家中立起两面白色大旗。一面上书“忠义”,一面上书“除贼”。不几日便有不少英雄好汉慕名前来投奔曹操,其中一人名乐进,阳平卫国人,勇武非凡,深为曹操所喜爱。
又过了数日,曹操族弟曹仁曹洪闻讯率数千甲士前来投靠。曹操自然知道曹仁曹洪的本事,二人武艺皆是不俗。曹洪擅长练兵,而曹仁更是精通用兵之法。
家族的大力支持让曹操感动不已,他拍着曹仁的肩膀称赞道:“子孝来投,操又多一上将也!”
再数日,沛国谯人夏侯惇听闻同族兄弟曹操起兵之事,私下叫来族弟夏侯渊,二人共领手下千余壮士同来帮助曹操。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字元让,乃是开汉功臣夏侯婴之后。少有勇力,自学枪棒之术,十四岁拜于名师之下,期间武艺更是大成。后因有人辱骂恩师,夏侯惇一气之下便杀了此人,为躲避官府缉拿,他便逃到了外地。夏侯渊,字妙才,和其兄长一样,自幼拜得名师学艺,也是弓马娴熟,还精通带兵之法。兄弟二人皆为万人敌,乃当世之虎将。
半月之内,曹操便在陈留老家聚集起上万兵勇,又用卫弘资助的钱物打造军械来装备士卒。曹操不愧是军事大家,他将手下兵士分为长枪兵、刀盾兵和弓弩手三营,各有四千余人,分别交给夏侯兄弟和曹仁统带操练,曹洪乐进等将在军中担任副职。
军队建立起来了,但身为主帅的曹操身边却无亲兵使唤。深通将帅之道的曹操可不愿成为战场上“擒贼先擒王”的典例,于是又从各军中选出五百精壮之士组成亲卫营,名虎贲军,由大将典韦担任统领一职。
远在幽州的宇信听说曹操广发矫诏的事,当即饶有兴致地说道:“诸位且看,这曹孟德最后还是走上了诸侯争霸之路,日后必成我军劲敌。”
郭嘉自从出山相助宇信以来,因为年纪尚轻,一直被宇信留在军中担任参谋。郭嘉听了宇信的话后,立即表示赞同:“曹操此时向天下发出矫诏不得不说是睿智之举。此举可获二利,其一自然是让那曹操在天下获得个好名声;其二此次会盟无论成败,四方贤士都将争先投靠于他。”
宇信对此不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道:“那诸位猜测此次诸侯会盟的结局会如何?”
田丰沮授郭嘉三人相视一眼,都不约而同地说道:“败多胜少!”唯有鲁肃一人闭口不言。
宇信大奇,转而问鲁肃:“子敬以为如何?”
鲁肃见宇信发问,当下坚定地回答道:“肃以为会盟必败无疑。”
宇信听后大惊,这鲁子敬果然独具慧眼:“愿闻其详!”
鲁肃低头深思片刻,整理好思路后才缓缓说道:“肃坚信盟军会败原因有三。主公方才也说了,乱世即至,此战必使汉家颜面尽失,诸侯最终将走上争霸之路,所以此次会盟他们必然不会齐心协力,反而会处处相互掣肘,此一败也;董卓久居西凉之地,手下能战之士多达二十多万,反观诸侯之兵疏于战事,恐难敌也,此二败;从陈留往雒阳,一路有雄关坚城无数,董卓手下亦有能人,他只需派重兵一一把守,诸侯联军要想前进就得大损元气,如此联军士气终免不了一落千丈,即便到时侥幸打到了雒阳城下,以这般疲惫之师岂能战胜以逸待劳的凉州大军?”
“如此说来,此次会盟我不应该参加了?”宇信故作吃惊道。
开玩笑,好不容易来一次三国,怎么可能错过十八路诸侯讨董的盛景?嘿嘿,这场群英会少了我宇子贤岂不残缺?说什么咱也是堂堂的一方大员!
“不!即便此战必败,主公也必须入盟。为了大义,这浑水必须趟!”四人异口同声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