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笙也沒有仔细思量 为何会叫他一个小小的百夫长带头去抗旱 灾情紧急 辛笙带着他新鲜出炉的手下和莫忧给他的信函出发了
祁州是产粮大州 去年一个冬季都沒有降水 春种接近 但地都干裂了 粮食根本沒法种下 人畜用水都成问題 哪里还有多余的水去灌溉
辛笙将信函递到祁州州府 府尹派人将他们一行人送至重灾区忠义县 还给了辛笙忠义县的详细地图
在一个较大的晒谷场上 辛笙留下一小队人安营扎寨 剩下的人分组按照地图分别去了不同的村 到农户家里了解情况
农户们听说朝廷派人來解决春旱 都十分热情 家里有几口人 几个劳动力 有多少地等信息都说得很清楚 这些信息辛笙都叫人做了记录
辛笙带人來到一户农家 主人是一位老人 老人听说是來解决春旱问題的 就跟见到亲人似的 话匣子打开有些收不住
“去年一个冬都沒有下雨 水井都快干了 吃水都快成问題了 哪里有多余的水灌溉 已经好多年沒有这么干过了 ”
辛笙耐心听完老人的抱怨后问道:“老人家 你可知道何处有水 ”
“老朽知道最近的水源在二十里外姑娘山 山顶有积雪 每年的积雪融化后在一个山坳汇成一个深潭 不过姑娘山很少有人去 老朽还是年轻的时候去过 如今怕是连路都沒有 想要上去都不容易 更别说引水了 ”
“那老人家可还记得这姑娘山在何处 ”有水一切都好说
“记得 连那潭水的具体位置都记得 只是不知道这么多年有沒有变化 ”
“老人家你且说來 ”
按照老人的描述 辛笙描画了详细的地图 辞了老人 便赶回晒谷场 与别的组汇合
交流意见后 辛笙带了几个身手不错的人去找姑娘山的深潭 剩下的人继续打探了解忠义县的基本情况
花了半天功夫才找到姑娘山 一路上都是干裂的田地 显得很是荒凉 姑娘山下比别处好些 但也受到干旱波及 植被也不茂盛
辛笙等人在山下的农户家中购买了些干粮和工具 按照那位老人家的指示 上山了
越往上走 慢慢的已经看不出干旱的痕迹 植被越來越茂盛 越來越不好走 到后來干脆就沒路了
还好辛笙等人武艺都不低 又带了工具 天黑之前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水源
大家都很高兴 觉得沒有白跑这一趟
天黑下來 生起篝火 辛笙等人烤了些干粮吃 山里入夜后很凉 幸好几人都有内功护体
庞松说道:“老大 想要把水引下山怕是不容易 你有什么打算 ”
自从辛笙升官 一干弟兄觉得再叫他的名字不合适 叫职位又显得生疏 于是就改口叫他老大
“这是受灾区最近的水源 从这里引水是目前最好的方案 我先让咱们的人先把路俢通 然后挖水渠引水 ”
袁振说道:“这个工程不小 咱们就百十來号人 怕是会误了春种 ”
“咱们可以发动农户家的壮年跟咱们一起干 女人可以给咱们做饭 ”
庞松眼睛一亮:“对 当地人比咱们更了解情况 这样省得咱们做无用功 而且他们目前肯定也很着急找水 咱们将他们组织起來解决水的问題 他们肯定乐意参与 ”
辛笙点点头 “那咱们早点休息 天一亮咱们就下山 ”
第二日辛笙等人回到晒谷场 留下几个人看场子 剩下的全部出动到农户家里做工作
正如辛笙他们预料的一样 大家很积极的参与到引水的工作中來
待士兵回到营地 辛笙将人分了工 修路比较艰苦 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高 则全部由士兵负责 所以辛笙带來的人大部分去修路 剩下小部分人则带领农户在辛笙他们修路的同时在山下修水渠
山下的工作虽然涉及地域广但因为地势平坦而且原本就有一些水利设施 所以相对简单一些
山上的路修出一段 再从山下的人中抽出一部分來修山间的引水渠
因为姑娘山脚下也受到干旱的影响 泥土松 如果不将水渠修得牢固些 山上的水一冲下來 很容易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别的灾害 所以山上的这一段水渠是整个工程的重点
这个引水工程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 所以大家都是在拼命的干 士兵们却是见辛笙这个头儿都十分的投入 也是不敢偷懒的
终于在春种前 姑娘山的潭水顺利的流到了田间地头
得到消息的景琪笑着心想:果然是人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