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佛也要一炷香(1 / 2)

次日一早。

恒丰的聂经理来了大华纱厂,与冯保亮汇合之后,一起去火车站迎接聂云台。

火车比预料的晚了半个小时,蹒跚而来。

列车停下,眨眼间,站台人山人海了。

冯保亮一行人在特等车处,这里下车人员稀少。

等了片刻时间之后,聂云台一行人下了火车。

冯保亮,陈六子,聂经理三人急忙上前迎接。

“聂老先生!欢迎!欢迎!”冯保亮伸手,一脸高兴与对方握手。

聂云台含笑,“冯兄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了不起啊!”

聂云台满脸笑容,一见面就夸奖冯保亮。

“聂老先生过奖了!”冯保亮含笑摇头。

“惭愧!冯兄弟,我眼下可是非常后悔了!当初,要与你合作多好了!”聂云台感叹,面露惆怅。

冯保亮一笑,“老先生,我也是侥幸成功而已。”

聂云台摇头,“我在沪市知晓了一切,冯兄弟,你的成功不是侥幸,值得我们学习啊!”

说完,聂云台一侧身,松手朝冯保亮介绍同行之人。

第一个是一名戴着眼镜和礼帽的西装男子,他有四十多岁左右样子,神态儒雅。

“这是大德纱厂的穆先生,可以说是我们沪市纺织业专才,穆先生所学就是纺织业知识,他的大德布匹,质量超过市面任何一家,远销大江南北。穆先生在纺织业成就,有目共睹的,是继季直先生之后,纺织业成就最大的。”

聂云台不言语介绍。

季直先生自然是实业家张謇。

大德纱厂,冯保亮自然是听闻过的。

他急忙伸手朝穆藕初,微微欠身,“原来是穆先生,久仰,久仰。’

穆藕初属于大器晚成的人才。

三十岁那年,他登上了赴美的轮船,考察西方的科技技术。

先后入惠尔拔沙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伊立诺伊大学,芝加哥埃茂专门学校,得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就读,穆藕初选择修读的专业多与农业相关。

他六岁入塾。

十三岁入棉花行学徒,二十岁进夜校学英文。

二十六岁那年,进上海江海关办事员。

之后任江苏铁路公司警务长。

在留学前,穆藕初已经积累了长久的社会和职业经验,因而和一般留学生单纯的求知不同,他的留学目标极为明确。

从棉花到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到怎样办纱厂,他都有目的学习。

1914年,三十九岁的穆藕初回国,以穆藕初留洋硕士的背景,在民国实属凤毛麟角,如跻身政界,自然轻而易举,脱颖而出。

但踌躇满志的他要以所学专长投身实业。

穆藕初筹办实业的第一个动作,是与兄长穆湘瑶创办了德大纱厂。

这德大纱厂原身工厂是位于杨树浦路上的一家破产转售的纱厂,穆藕初向社会公开招股的形式,共筹得二十万大洋购下,将之命名为德大纱厂,并亲任德大纱厂经理兼工程师。

历经八个多月的改造,德大纱厂正式建成,纱厂占地十四亩多,有厂房一百二十余间,员工近六百人人。

纱厂建成投产之初,共有纱锭一万余枚,每日可出十六支粗纱五十大包,后生产三十二支细纱,三十大包。

从规模上看,德大纱厂在当时沪市的棉纺织行业中并不算大,与英商、日商厂相比仅及八分之一左右。

如果按照这形势经营下去,最终必然没有竞争力。

为此,穆藕初把市场上最受好评的各种进口纱逐一研究,然后汲取各家之长,将其优点应用到德大的产品中来。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制度改革,德大纱厂投产仅月余,产品就成功地打入市场。

德大的“宝塔牌”棉纱,质量远好于同类产品,受到沪市各界好评,获利骤丰。

尤其在一九一六年,六月,在京城商品陈列所举办的产品质量比赛上,上海德大纱厂“宝塔牌”棉纱一举夺魁,从此,闻名远扬海外,声誉鹊起。

德大的迅速成功,使得穆藕初在上海实业界一举成名,后来他连续办了几家纱厂,以豫省豫丰纱厂最为著名,

后世,他与张謇,聂云台,荣宗敬并列为“四大棉纱大王”。

四人之中,张謇是状元出身,而且身份特殊,官位极大,在创建、经营纱厂时多有政府扶植,被世人开玩笑称呼,享有“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专利。

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人脉通达,熟知官商两界,同样能获得诸多援助,他一样带有官商色彩。

而荣敬宗兄弟是商界世家出身,经济上已有一定的积累,雄厚的资金往往令许多事情轻而易举。

穆藕初作为一名留学归来的洋硕士。

他的成功,更显得别具一格,所凭恃的是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与一套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所以,穆藕初先生是新时代商人,他一生心血献给了纺织业,被本朝太祖老人家称作为“新兴商人。”

穆藕初含笑握住冯保亮手掌,“冯先生,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这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冯保亮含笑,“不敢,不敢!我不过是侥幸办了一个纱厂,谈不上英雄。穆先生,你称呼我亮子就行了。”

“哈哈!好吧!我与聂兄一样,称呼你冯兄弟了,你不见怪吧?”穆藕初含笑道。

“不!这是我的荣幸!在纺织业,我只是一个晚辈,要学的还有很多呢!”冯保亮急忙道。

“冯兄弟如此过谦,如此稳重,定然前途无量啊!”穆藕初感叹。

“哈哈!行了!客套话就别说了。”一旁的聂云台含笑摆手,制住两人寒暄,朝冯保亮继续介绍其他两人。

苏州宝通纱厂刘柏森,华商纱厂联合会发起人。

沪市恒昌纱厂张秋园。

后面都是都是亲随。

冯保亮也朝聂云台,穆藕初,刘柏森,张秋园四人介绍了陈六子。

双方热情寒暄一阵子,便一起走向轿车。

两辆轿车承载着聂云台,穆藕初四人,其他人都乘坐聂经理雇来的四轮马车,一行队伍缓缓驶出了车站,朝大华纱厂而来。

聂云台,穆藕初两人坐在后排,两人各自靠近车窗户,目光打量京城景象。

车子速度不快,平稳缓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