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老朱不可靠!(2 / 2)

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1331 字 6天前

“殿下,未时都要过去了。

朱允?点点头,

“传膳吧,送书房来就行。”

一夜过去了。

夜色深深,京城还在沉睡,整个皇宫却陆续点起等,似乎大家都忙碌了起来。

今天太子回来了。

皇子皇孙要去接驾。

中午还可能有接风洗尘的家宴。

唯独乾清宫,今天十分清静。

今天的朝会、廷议全部都停了。

大臣要去迎接太子。

朱元璋只需要在乾清宫等候太子的到来。

五更鼓响过,朱元璋已经用过早膳,背着手,四处溜达,难掩心中的喜悦。

太子出去了小半年,终于回来了。

以后自己可以清闲一点了,奏折让太子批阅就可以了。

朱元璋晃晃悠悠,走到偏殿外西侧的耳房,这里是煮茶水的地方。

里侧的墙角已经堆积了不少蜂窝煤。

靠南墙是一个大的蜂窝煤炉子。

里面的太监都跪下施礼。

“起来说话。”朱元璋淡然道,仔细打量着炉子,“这炉子好用吗?”

为首的太监躬身道:

“?陛下,这炉子可方便多了,晚上不用熄火,早晨打开风门就可以直接用。”

“风门?这玩意还装了门?”朱元璋有些惊讶,

“你演示给朕看看。”

太监上前,打开下面的进风口的挡板,

“陛下,这样进的风就多了,火就会很旺。”

其实,不用他解释,朱元璋已经看到炉膛口冒出蓝盈盈的火苗。

太监将挡板回推了一些,遮挡一部分风口,

“陛下,这样进的风小了很多,火头会变小。”

炉膛口的火苗基本消失了,只有红彤彤的火苗在表层跳动。

太监将挡板推的更深,

“陛下,完全挡住,炉子就可以过夜,一夜不用换煤,天亮打开风门再换一块煤就可以了。”

朱元璋连连点头,

“和之前的木炭相比,花销贵了多少?”

太监笑了,

“陛下,是之前花销的一成。”

朱元璋吃了一惊,

“费用下降了九成?”

锦衣卫上了奏折,提及蜂窝煤很受百姓欢迎,比买柴省钱,炉火还旺。冬天,阴雨天都很方便。

今天朱元璋亲自看了,听了太监的禀报,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太监用力点点头,

“是的,陛下。”

朱元璋算了算,整个皇宫,但是炉子这一项,每年就能剩下一大笔钱。

~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朱元璋四处看了一圈又回了大殿。

“云奇,什么时辰了?”

“陛下,过时了。”

“东宫的两个,都出发了吗?”

“陛下,两位殿下辰时初一起出宫的。

郭宁妃来了,她换了一身华丽的礼服。

朱元璋忍不住感慨道:

“宁妃,咱刚看了蜂窝煤和炉子。有了这东西,下人方便多了,不用看着火,也不用每天早晨生火。”

郭宁妃接口道:

“还价廉物美,城里的百姓再也不用堆积柴禾,火灾都少了不少。”

朱元璋不禁感慨道:

“?儿这件事功德无量!嗯,常茂也功德无量!这事足以写入史书了。”

想到昨天两兄弟打架,他又忍不住叹气,

“什么时候长大啊!”

“这两个孽障!骂了对方的娘,骂‘龟孙’,这两个玩意,就太子没有骂。”

朱元璋有些哭笑不得。

郭宁妃安慰道:

“?儿十四岁,?儿十三岁,正是打闹的年龄,再过两年就好了。”

朱元璋皱眉道:

“朱允?昨天有些过了,女儿是他的哥哥,是东宫的长子,至少要给予基本的尊重,在外要维护东宫的脸面。

“当然,?儿说话也很不合适,但是他应该请太子妃做主,而不是当众辱骂回去,甚至还动手打人。”

“让他习武,就是让他殴打自己的哥哥吗?”

郭宁妃试探道:

“那陛下打算怎么处置?”

朱元璋摇摇头,叹道:

“标儿回来了,让他去处置吧。你说也对,都还是孩子,教育为主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