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中天。
碧空万里。
午门外。
朱标带着两个儿子下了车辇。
宫门已经大开。
群臣再次施礼,恭送太子回宫。
太子回礼后,牵着两个儿子的手进了宫门。
宫门在他们身后关闭,蓝玉这才解散了群臣,众人各回各家。
站在宫外,蓝玉看到常升还没走,正忧愁地眺望宫里。
蓝玉急忙上前低声呵斥,
“这是你该停留的地方吗?快走!”
这外甥,说他胆小吧,他竟然敢在午门盯着皇宫打量。
要是让有心人注意到了,肯定要弹劾他图谋不轨。
常升回过神,转身和蓝玉向外走,
“舅舅,我就是担心?儿,听说他昨天和另一个殿下打架了。”
蓝玉摇摇头,不以为然道:
“别瞎操心!都是太子的儿子,还能怎么着?拉出去打死?”
常升有些焦虑,
“我就是担心?儿挨打。”
蓝玉安慰道:
“别担心,太子出门这么久才回家,不会打孩子的。就他那个性子,至多骂一顿,罚站、罚跪。”
常升点点头,有些心安了,
“太子仁厚,也许就骂一顿就罢了。
两人上了战马。
蓝玉回望一眼皇宫,催动了战马。
其实他心里也有些担忧。
朱允?有太子妃撑腰,?儿却要孤军奋战了。
朱标走了一段路,吩咐两个儿子,
“你们先回东宫,咱要去拜见陛下,然后才能回家。”
兄弟俩领命,齐齐恭送父亲去乾清宫。
看着朱标的身影消失,朱允?拔脚就走,没有理会朱允?。
朱允通还在入神地看着朱标消失的地方,压根不知道身边少了一个人。
他注意到,朱标偶尔会咳嗽一下。
两腮的酡红,有些不像风吹日晒,反而像一种病态。
莫非朱标现在已经藏下了病根?
朱允通有些忧虑,
如果按照历史轨迹,朱标走在了老朱的前面,对自己、对淮西勋贵都会很不利。
他深吸一口寒气,寒冷沁入心脾,头脑清醒了一些。
要不要建议朱标注意一下身体,请御医看看?
“通侄儿,想什么呢?”
身后有人说话。
原来是朱植和朱权、朱松哥回来了。
朱允?笑了笑,
“刚送太子去了乾清宫,我正要回去呢。”
朱权看看他,欲言又止,神情有些担忧。
朱植则快言快语,
“通侄儿,你昨天打架的事,陛下还没有惩罚,估计是等太子回来处置呢。你要小心。
朱允?点点头,
“我有数的。”
朱植想再说些什么,想想都是安慰的话,又住嘴了。
朱权提醒道,
“回去简单吃两口,去太子的书房候着吧,上了学的孩子都是这个礼。”
朱松也说道:
“不知道今晚还有家宴吗,下午找机会就吃饱了。”
朱允通开始有点疑惑,乾清宫的东西多好吃啊,都填饱肚子了,还吃什么?
转眼他就恍然大悟,
皇帝的家宴,那就不是为了吃喝,
就是显示一下大家庭的温馨和睦的,吃喝不过是形式罢了。
前面就是岔路口,几个人打个招呼,就各自分开了。
大家又渴又饿,都着急回去填饱肚子。
只有朱植站住了,看着朱允欲言又止。
朱允?笑道,
“有话快说,大冷天的,你也早点回去吃饭呢。
朱植缓缓道:
“太子敦厚,但是也很讲礼节的,如果惩罚你们,就乖乖认错,万万不要和他讲理。”
说完,他转身走了,快步追上朱权、朱松,
他们一起去了后宫。
朱允?愣了一下,
很快明白朱植说的是昨天打架的事情,太子一定会知道,知道了就会严惩。
他转身朝东宫走去。
上午接触了太子,是个外柔内刚的人,很讲原则。
如果知道了昨天的事情,肯定大发雷霆的,不知道会如何惩罚。
不过,该来的总会来,担心也没有。
先回长安宫饱餐一顿再说。
走了这么多路,脚出了不少汗,现在鞋里冰块一般,也要回去换了鞋袜。
朱允?的步子快了起来。
朱标去了乾清宫,远远地就看见殿门口站着一个人,
正是陛下。
朱标心头一热,加快了脚步。
最后小跑起来。
到了金钱,朱标急忙跪下施礼,
“臣给父皇陛下请安!”
朱元璋上前拉住他,
“标儿,回家就不用这些虚礼了。”
朱元璋上下打量儿子,
“还好,没有瘦多少。”
朱标笑了,
“一路吃的都不错。走的也不快。”
朱元璋拉着他,笑容满面,“外面太冷,咱们进殿说话,”
父子进殿坐下。
宫女上了茶水糕点。
朱元璋催促道:
“快喝点热茶暖暖身子。”
朱标想要说话,都被他制止了。
直到朱标一杯热茶下肚,朱元璋才允许他说话。
朱标先问了陛下的身体情况,
老朱回答身体硬朗的很。
朱标又问了家里的情况。
朱元璋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都很好!”
他本想告状,说说朱允?、朱允?打架的事情。
转念还是算了,父子刚见面,不说这些扫兴的话。
朱元璋问道:
“标儿,沿途百姓、吏治如何?”
“父亲,百姓安居乐业,日子一天天变好。吏治还算清明,虽然偶尔有贪腐、昏聩之徒,但是大部分还是兢兢业业的。”
朱元璋很满意,感叹道:
“不折腾百姓就是好官啊!”
他又询问了沿途麦子的长势,还有淮安府遭遇水灾的地区的恢复情况。
朱标都一一做了回答。
“父亲,遭遇水灾的地区,大部分地方的水在入秋的时候就退下了;还有少部分地方,入冬之后才退干净。”
“那你认为灾民何时返乡合适?”
“父亲,不如让灾民在京城过冬,也便于就近照顾。回乡之后,天寒地冻的,又缺衣少食,万一地方再碰到小吏、衙役和劣绅勾结,他们的日子就更难了。”
“也好!那就等明年开春吧。那时回去就可以直接耕种了。”
“孩儿也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喝了一口茶,缓缓道:
“标儿,洛阳、西安,都如何?”
朱标这次北巡,最重要的任务是考察新的都城。
老朱在考虑迁都,洛阳、西安都是备选的地方。
朱标当即掏出一叠厚厚的奏疏,双手奉上,
“父亲,孩儿已经准备了奏疏,详细说明了巡视情况。”
朱元璋接过后,没有急着展开,而是问道:
“你选哪一个?"
朱标笑道:
“父亲,洛阳不易防守,但是水运发达,方便粮食供应;”
“西安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但是从南面运粮过去,花销很大。”
“孩儿认为各有所长,还要广泛听一下大臣的意见,最后由父亲圣裁。
朱元璋微微颔首,打开奏疏,快速翻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