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和老朱的交易(1 / 2)

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2177 字 6天前

朱允通不紧不慢地走在路上。

一路欣赏皇宫的冬色。

路上积雪已经清理干净了,但是路之外就是冰雪包裹,树上挂了不少冰凌,在阳光下闪着熠熠光辉。

出了东宫,偶尔能看到打闹的宫人。

看到朱允?,他们纷纷安静下来,要跪下施礼。

朱允?摆摆手,

“免礼!”

路过后宫,还有小孩子在玩雪。

内金水河边,有一队太监拎着长竹篙在砸碎水里的冰。

水花溅起,河水清澈,连一片薄冰都没有。

朱允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一个是防刺客从冰上过河;

二是方便起火的时候取水。

昨天出东华门,护城河上也有船只,上有士兵拎着木棒,在砸碎所有薄冰。

到了乾清宫,只有太子在,朱元璋不知去向。

朱标招呼道:

“?儿,这边来。”

朱允?过去施礼。

朱标招呼他坐下,又吩咐宫女给他送来一个暖炉。

朱允通坐下后,忍不住问道:

“父亲早晨说的作坊,是怎么回事?”

“作坊养了那么多灾民,养的起吗?”朱标问道。

朱允?点点头,

“凤凰春是暴利,蜂窝煤虽然薄利,但是销量太高了,积沙成塔,也是巨额的收入。”

“真的够?”朱标依然有些不信。

“灾民有赈济粮的,一天早晚两顿粥,是应天府的粥棚出。”

“咱就说嘛!”

朱允通哭笑不得,

“应天府不出粮食,作坊也养得起。何况应天府出的粥,是东宫捐的一万两银子买的。”

朱标想起来了,吕氏说过捐了一万两银子。

朱标直接问道:

“你二舅、舅姥爷,没给你出钱粮?”

朱允通白了他一眼,

“父亲殿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两家国公府,只是支持了嬷嬷、管事、账房,没出一个铜板,没出一粒粮食。”

朱标:

"

想起了吕氏欲言又止,他的心中总不踏实。

还得派人去查查,作坊事小,别让孩子在外惹了祸事,或者被人利用了。

朱允?也直接问道,

“是母妃和您说的吧?”

朱标连声咳嗽,

“你母亲也是担心你乱花钱。

朱允?郑重地拱手道:

“父亲殿下说的是!孩儿受教!”

朱标:

这孩子这话怎么怪怪的,好像咱耳朵很软似的。

~

老朱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父子俩停止了对话。

朱允?急忙起身施礼,

“臣拜见皇爷爷陛下。”

朱元璋在御座后坐下,

“行了,都自家人,不用这么客气了。咱叫你来,就是问问你奏疏的事。”

“云奇,传膳吧。”

朱允通规规矩矩坐下,

朱标指责道:

“你这孩子,有问题和我说就行了,怎么还麻烦你二舅。”

朱允?解释道,

“因为涉及开矿,我朝不是对开矿很慎重吗?”

朱标追问道:

“你从哪得知的?”

朱允?一摊手,

“不是说,‘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吗?”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朱允通被笑的莫名其妙,

哪里错了?

朱元璋缓缓道:

“?儿,这是银矿。咱要限制开银矿。对于煤矿,没什么太多限制的。”

朱允?不禁挠挠头。

闹乌龙了。

这下尴尬了。

朱元璋扬扬奏疏,

“为何提议由指定衙门统一征税、费?”

朱允?回道:

“皇爷爷,煤矿开采利润比较厚,所以盯上的官吏也多。’

“虽然有一个抽分竹木局,专门负责炭业的税,其实地方还有各种费用,各种费用多如牛毛,可是这大部分收上来的税费都流入官吏的腰包。”

“朝廷既没有得到实惠,反而落下骂名,小民却被盘剥的苦不堪言。”

“其实,孙儿建议,也可以考虑专设一个独立的,专门负责收各种税的衙门。”

朱标却摇摇头,说道:

“利进一孔是可以的,朝廷是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管理。”

“但是专设衙门就不用了,不然又要增加官吏,百姓又要多养一群人。”

朱元璋点点头,

“?儿建议的对矿工的管理,意见很中肯。可以单摘出来,交给工部讨论审议。

矿工都是一群精壮劳力,偏偏又常出事。

一旦矿工起来闹事,地方官府都很头疼,甚至糜烂地方,需要动用兵力弹压。

朱允在奏疏中分析,

矿工闹事,多是因为矿主的盘剥压榨,生存环境恶劣多导致的。

提议由朝廷规定基本的薪资标准,基本的生活条件,要求矿主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和安全措施;

同时,地方官府要加强对煤矿的监管,严格安全生产规范,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

对漠视矿工利益的矿主,应予以严惩,甚至取消采矿的权利。

朱标也很赞同,

“如果矿工能赚到钱,危险也低了一些,闹事的就会少很多。”

~

周云奇过来道:

“陛下,午膳已经摆上了。”

朱元璋站起身,

“走吧,咱们边吃边聊。”

依然是老朱和太子上位,朱允通在下位作陪。

朱元璋拿起筷子,又问道,

“?儿,作坊每天消耗巨量的煤炭,可是根据锦衣卫的奏报,煤炭价格几乎没有波动,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朱允?躬身道,

“皇爷爷,开始是涨了几天的。因为作坊每天消耗量很大,几个大的煤矿联合起来涨价,煤炭开始价格上扬,并且上升的很快。”

“后来青龙山有几个小矿主找到了作坊,煤炭价廉物美,并且直接送到作坊。作坊就和他们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约,市面上的煤炭价格迅速回落到之前的水平。”

朱元璋微微颔首。

他之前以为是外地的煤炭进来了。没想到还是京城的,不过是小作坊趁机翻身做大了。

“青龙山的煤之前不供应京师吗?”朱标问道。

“父亲,那是小煤矿,本钱小,产量小,对京城煤炭价格不构成影响。现在供应作坊,他们才开始扩大规模。

朱标想起上午的弹劾,好奇道:

“上午有御史弹劾了蜂窝煤的作坊,说是不赚钱,甚至说是别有所图。是这样吗?”

朱允?笑道,

“如果单看一块蜂窝煤,那赚的钱微乎其微。大约三块蜂窝煤,能净赚一文钱。”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