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最佳辩手(1 / 2)

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2247 字 6天前

朱允通坐着苦思冥想。

王宗敏喝了汤药,抹了金创药,渐渐有了精神,

“殿下,您是怎么想到造出滑板的?太好玩了!”

朱允?笑道,

“你小子,你爹揍你轻了,还想着玩呢。滑板还给你买吗?”

王宗敏的小脸垮了,

“咱定做的不让买了,被全宁侯家的孙小六比下去了。”

朱允?挑挑眉毛,没有说话。

你爹快被吓死了,你小子还惦记着攀比,实在该揍。

王宗敏看看左右,低声道,

“殿下,我定做的那个,给咱留着。等风头过去了,我求我娘给我银子,到时候去拿了。”

“你好好养伤吧,最近估计都不能出府了。”朱允通没有正面回他。

这个时候不能授人口实。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来了几个太监,

冲王宗敏躬身施礼,

“咱家奉太子令,送小公子回府。”

朱允?上前送行。

几个太监将王宗敏抬上软榻,然后抬起软榻向外走。

王宗敏回头叫道,

“殿下,记住啊,给咱留着。”

朱允通啼笑皆非,这小子在皇宫还鬼叫,唯恐大殿的人听不到啊。

上前一巴掌轻拍在他的屁股上,

“好好养伤吧你!”

“喔!”王宗敏疼的身子僵直,梗着脖子就是一声长嚎,之后趴在软榻上大口喘息,再也没力气说话。

只一巴掌,就让他出了一身汗,软瘫如泥。

朱允通重新坐了回去,要了一本书,翻看起来。

刚才已经有了思路,只等老朱询问了。

才看了十来页,太监来叫,

“殿下,陛下请您去大殿。”

朱允?放下书,理理袍子,

滑板利润的大头能不能保住,就看下面的谈话了。不过他并不紧张,谈不妥还有轧花机托底。

相信拿出轧花机,老朱高兴之下,至少给关店一点缓冲,毕竟安置工人还需要时间的。

朱允?缓步走出偏殿,正看到王弼下台阶。

看他脚步轻松,看来老朱给了他定心丸。

朱允?不禁笑了,这老小子刚才吓的不轻,估计回去就要整顿家风了。

朱允?转身进了大殿。

抬头就看到老朱坐在御座上,太子坐在一旁,

老朱面无表情,

太子的神情有点焦虑,甚至还瞪了过来。

朱允?上前施礼,

“皇爷爷,父王。”

就爷仨,也就没整太多的虚礼。

老朱点点头,开门见山道:

“说说吧,你怎么突然想弄个滑板?”

朱允?躬身道:

“禀皇爷爷,因为孙儿上学的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坐肩舆有些慢,自己走有些累,就造了个滑板方便上学。”

朱标被气笑了,斥责道:

“就是你小子懒。”

“那怎么还开了作坊?”老朱追问道。

“禀皇爷爷,孙儿的身边之前有个宫女叫杏花,家里遭遇不幸,仅有一个弟弟幸存。孙儿就资助他开了这个作坊,也让他有口饭吃。”

朱元璋默然。

杏花的死,他是知道的,更清楚其中的原委。

甚至朱允?因此杀了枣花,他也在第二天清晨就知道了。

这也是他直接赐予长安宫的原因之一。

锦衣卫已经查了,滑板的东家是杏花的弟弟,也在应天府衙门登记了铺户。

朱允通给了小韩子的弟弟一个小头目,给杏花弟弟一个作坊,这孩子对下人倒是有情有义。

朱标皱眉道:

“你搞滑板就好好搞,怎么搞那么奢靡的东西?酸枣木是用来造滑板的吗?宝石是用来镶嵌滑板的?暴殄天物啊!”

朱允?硬着头皮,解释道:

“皇爷爷,父王,滑板这东西,平民百姓没办法玩的,因为没有大块的平整土地,也没时间,只有贵人家的孩子。”

老朱、中朱想了想,觉得有道理。

大明四处都是土路,坑坑洼洼,根本滑不起来。

朱允?继续道:

“从现实的角度讲,对于皇子皇孙,公侯伯、九卿家的孩子,滑板一个是梧桐木的,一个是黄花梨的,他们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朱标冷哼一声,

“他们可以不选!记得你皇爷爷怎么提倡节俭的吗?”

朱允?急忙道:

“记得,皇爷爷说,既富岂可乎?既岂可乎?有骄多之心,虽富贵,岂能保乎?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弘俭约,戒嗜欲。'”

朱元璋几乎要笑出声了,咱说的话记得分毫不差,但是奢靡之事也做的轰轰烈烈。

“那你这不是大兴奢靡之风吗?”朱标呵斥道。

朱允?心里明白,关键时刻到了,

“皇爷爷,父王,虽然鬼火滑板价格贵,用料奢华,但是凡事有弊则有利。”

朱标被气笑了,还挺会整词的,

“竖子!你....."

朱元璋摆摆手,

“先听他狡辩。”

"

朱允?:

你们俩这是恐吓啊!

为了自己的银子,朱允通不得不继续挣扎,

“弊端自然是不够勤俭。但是也是可见的。利共有四条。”

“其一,给朝廷纳了税、费;朝廷的国库收入因此而增加;

朱标嗤笑道,

“差你那点钱?”

朱允?想说“集腋成裘”,可是他忍住了,装没听见,

担心驳斥回去,导致他们恼羞成怒,直接摆出长辈的架子,蛮不讲理了,那自己的滑板事业就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了。

朱允?继续道:

“其二,解决了一些贫困百姓的生计。滑板营造需要工人,铺子需要店小二。这些都是从京城以及周边的贫苦家庭找的人。”

“招了多少?”朱元璋问道。

“皇爷爷,一共招了一百三十多人,除了管事、大工匠是家里有些资产的,其他都是家无余粮,甚至连房子都没有的,需要应天府衙接济的家庭。”

朱元璋点点头,心里有点满意了。

这算是很不错的“利”了。

朱允?又道:

“其三,促进了我朝艺术的繁荣。作坊雇佣的画师,虽然手艺高超,但是因为谋生手段少,画作需要的人少,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作坊给他们高薪,让他们在滑板上作画,他们可以体面地活下来,还能有时间,有心情去继续创作。

朱元璋愣了,竟然还能和画师有关。

?儿没有撒谎,根据锦衣卫的奏报,京城有名的画师,收入颇丰的只占其中的一成多,不到两成。

大部分画师其实生活贫困,需要另谋其他职业,或者有家人、朋友接济才行。

“其四,维护了京城的安定。那些纨绔子弟,即便不买滑板,也会挥金如土。不如让他们买了滑板,精力消耗在滑板上,免得他们去祸害百姓。”

“而滑板作坊却能借此养活一百多人,加上他们的家人,也有四、五百口人了。避免这些人因为极度贫困,去铤而走险。”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发现朱允通说的似乎有道理。

朱元璋笑道,

“要是给关了店,似乎咱是在亏了国库,让老百姓没了活路,还让纨绔子弟去祸害百姓?”

朱允通没有直接接话,而是躬身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