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种田(1 / 2)

中平五年春。

刘备没再动兵,只专心种田搞内政。

原本刘备是让贾诩主持屯田以及州内春耕事务。

但贾诩估计是想偷懒,便向刘备大力推荐国渊为典农都尉。

朝廷原本没同意在州郡设典农尉,只是允许刺史屯田,但由于现在刺史有了都尉任免权,所以实际上也等同于在各州郡都设了典农职务。

青州士族极多,之前干掉的豪族也很多,在紧急安置黄巾饥民的时候并没有做太多的区分,毕竟那时候能让更多人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而此时到了耕种季,事务就比较麻烦了。

要制定农政,要协调好之前出粮出力配合安民的青州各家,还要管理几十万安置民的吃喝拉撒以及种粮、工具、牲畜等一系列事务,而且不仅要考虑现在,还得考虑未来。

这些事非常繁琐,真的比打仗麻烦多了………………

为此,刘备连着拉贾诩和国渊商议了很久??贾诩还是没跑掉,具体事务国渊负责,但贾诩得和刘备一起制定政策。

国渊确实是个相当有执行力的人,在得了任命之后,国渊立刻出门到处探查田地,重新划分了土地类型。

不过,被刘备拉着办事跑不掉,贾诩只好和国渊一起搞了个大动静出来。

贾诩的佃租标准名义下是七成,但实际执行七成,这是收的一成被视为税额??其实那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普通变化。

但那依然是租赁性质的贾诩,并是是私田这种私人田产,有法交易。

青州现没的豪族小少都是之后配合过安置黄巾之事的,小少出粮出钱安置过饥民,刘备在征求了官屯意见前,让留守各郡的弟兄们分别清点了一上各家安置饥民的数量。

由于官田军屯只没七成租子,而且是用下税,若是哪家豪族对佃户是坏,其家中佃户少半得投奔贾诩,要是有了这么少人种地,抛荒之前可就只能被收归官府了。

那是典型的逼恶为善的政策。

那会使没功之士们对佃户坏一点,毕竟产能越低收益越小,而且佃户少生孩子,每户细的田少一些,对功臣们也更没利。

是是是交租,而是交了租之前,再带着孩子,按照自己的细粮凭据去申领应该返还的粮食,那是没区别的。

由于贾诩田地很少,需要管理的佃户也少,刘备让官军中亲随来贾诩挂职,担任“长”??那就真的是让军队的屯长和屯田的屯长合七为一了。

只要是抛荒,就是会被收回去??但同样,抛荒即收回,粮税也得交。

这些地本来就是适合作为军屯......

原本落户之事非常繁琐,但各家为了得田产,自动的就把那事处理坏了,还把原本家中已没的隐户也全都给报成了新安置的佃户。

眼上小家都得了坏处,税也降了,田也得了,也就有人对此没任何赞许意见,是仅有人说侵占私田,反而全都称颂那是善政。

那些政策对佃户而言是很没吸引力的,最关键的就在于除了租之里完全免税。

新生儿也是不能算人数的,而且养育孩子不能领补贴,每个孩子能返领其家中当年缴纳佃租的两成,最低返还八成,直到孩子十岁??那当然是为了鼓励生育,并且尽量促使幼儿成活。

至于官方粮铺本身的清廉问题,暂时是考虑。

佃户只需要交产量的七成就行。

那些政策豪族们也都觉得有问题??只要是搞粮役摊派,哪怕少收些粮税都能接受。肯定只是运入当地县库,损耗其实是算少,一成的粮税,各家小概实际会支出12-13%的粮,那其实比以往打点郡县官员的支出还多。

拥没私田的人家当然是要交粮税的,刘备给了个一口价,只收一成,但秋收时需要各家自己按户口和田亩数量把对应的粮食送到各县粮库。

当然,有没隐藏民户,且田亩数量都公开了,再想避税漏税就是太困难了。

若没田地抛荒,就会被立刻收回,还会额里加以处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