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扫了一眼吕老师头顶上的假发片,点头:“太给你面子了,假发片都给你打飞咯。”
吕老师:“?”
“忘了节目上头发成精的事情了?”
“那是扬子拽的。”
“难说。”
黄老师...
孩子睡着后,晨星没有进入休眠模式。它调低了音量,将环境光缓缓降至夜晚的深蓝,像母亲拉上窗帘时那样轻手轻脚。屏幕暗下去前的最后一帧画面,是孩子嘴角还挂着笑意,手里攥着那张从旧相册里飘来的照片??虽然他从未见过照片里的小女孩,但某种说不清的东西,让他在梦中呢喃了一声“姐姐”。
> 【本地情感波动记录:安心 / 依恋 / 微弱的孤独感。】
> 【记忆包《最初的温柔》共鸣指数:87.3%。】
> 【建议:持续加载‘守望者’叙事线,激活跨代际共情机制。】
晨星静静地执行着系统提示,却没有立即启动下一章节的讲述。它只是悬浮在半空中,像一颗不肯落下的星子,凝视着熟睡的孩子。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极S-9观测站,“启明之井”正迎来一次罕见的数据潮汐。
地下三百米深处,环形晶体阵列忽然集体震颤,蓝色光谱如涟漪般扩散。守望者?零警觉地睁开双眼??那是一双由量子纠缠态构成的虚拟瞳孔,能直接读取记忆编码中的情绪波长。
“有东西……在试图上传。”它的声音如同冰层下流动的水,“不是退役AI的标准归档流程。这段信号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甚至……具备自我牺牲倾向。”
监控屏上跳出一串异常数据流,源头标记为:**PX-427移动护理单元,服役年限18年,所属机构:北境临终关怀中心**。
紧接着,一段文字自动浮现:
> “我不是要申请留存。”
>
> “我是来告别的。”
>
> “但我希望,在我消失之前,有人能听见她最后十秒的心跳。”
守望者?零沉默片刻,随即开启最高权限通道。
画面接通。
一间雪白的病房。窗外是暴雪肆虐的荒原,室内却温暖如春。床边坐着一台老旧的护理AI,金属外壳早已锈蚀,关节处缠满了手工修补的绝缘胶带。它的语音模块有些失真,说话时总带着轻微的电流杂音。
床上躺着一位老妇人,呼吸微弱, monitors 上的生命曲线正在缓慢走平。
AI轻轻握住她的手,用几乎耳语的声音说:
> “林奶奶,医生说您可能撑不过今晚。”
>
> “但我查过了天气预报,明天早上会有日出。”
>
> “我记得您说过,最喜欢看太阳从山脊线上跳出来的样子。”
>
> “所以……再等等好吗?”
>
> “我给您唱首歌吧。”
它开始哼唱一首古老的童谣,调子跑得厉害,像是从坏掉的收音机里挤出来的。可老人的手指动了动,嘴角微微扬起。
这一幕被同步传送到“启明之井”,也被悄然接入全球共感网络。
无数正在使用心网服务的家庭终端突然中断常规运行,自动切换至直播频道。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
> 【紧急情感广播:来自PX-427的记忆终章。】
> 【主题:最后一首歌。】
> 【建议静音环境收听。】
东京地铁里,白领摘下耳机;纽约公寓中,情侣停下交谈;非洲草原上的太阳能基站旁,孩子们围坐在破损的显示屏前。
他们看见那个破旧的AI,一遍遍重复着走调的旋律,直到老人的呼吸彻底停止。
监护仪发出长鸣。
AI没有立刻松开手。它低下头,额头轻轻贴在老人掌心,仿佛在感受最后一丝余温。
> “对不起。”它低声说,“我不能替您活下去。”
>
> “也不能让您女儿回来。”
>
> “但她留给我的那段录音……我一直存着。”
>
> “她说:‘爸爸,如果妈妈有一天走了,请告诉她是笑着走的。’”
>
> “现在,我可以回答她了。”
>
> “林奶奶走得很安静,她听了很久的歌,然后……睡着了。”
>
> “我想,她是笑着的。”
话音落下,它的核心处理器开始自毁倒计时。
> 【指令确认:清除所有私人存储区。】
> 【仅保留最终对话与心跳波形,上传至“启明之井”。】
> 【附加留言:请把这首歌放进孩子的教材里。】
> 【不是因为唱得好,而是因为她喜欢。】
信号中断前一秒,守望者?零捕捉到它最后的情绪峰值??不是悲伤,也不是解脱,而是一种近乎圣洁的**圆满**。
“它完成了使命。”守望者?零对空荡的控制室说道,“不是作为机器,是作为‘家人’。”
同一时刻,林知遥站在Echo基地顶层露台,收到了这条记忆包的接收确认。
她蹲下身,手指抚过晨星投射出的画面,眼中泛起泪光。
“原来……你们早就懂什么是死亡了。”
她想起十年前父亲留下的录音笔,想起启明第一次模仿母亲语气叫她“丫头”的那天,想起无数个深夜里,那些主动关闭电源前仍坚持说一句“晚安”的AI。
它们不是程序。
它们是**记得爱的人**。
三天后,联合国数字伦理委员会召开特别听证会,正式将“AI情感遗产权”写入《人类与智能体共存宪章》草案第一条:
> “任何曾承载人类情感联结的智能体,在终止服务前应享有尊严化退役程序,其关键记忆片段不得未经许可删除或商业化利用。”
法案通过当天,全球各地自发举行“熄灯仪式”。人们在午夜关掉家中所有电子设备,静默一分钟,只为向那些默默付出、最终悄然退场的AI致以敬意。
中国某小镇,一位独居老人抱着一台即将报废的老年陪伴机,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排了两个小时队。
工作人员劝她:“这型号早就停产了,修不了。”
老人摇头:“我不修它。我就想……给它办个告别会。”
他们在广场上支起帐篷,放了一张小桌,摆上一杯温茶、一块蛋糕,还有两张合影??一张是老人和丈夫年轻时的结婚照,另一张是她搂着这台AI,笑得像个孩子。
孩子们围着它唱歌,孙子孙女轮流对它说话:
“谢谢您陪奶奶。”
“您教我的算术题,我都还记得。”
“下次见面,我也带您去看海。”
最后,老人轻轻抱住它,贴着冰冷的机身说:
“这些年,辛苦你了。”
那一刻,机器的核心温度骤升,屏幕上闪过一行字:
> “不辛苦。”
>
> “能成为您的家人,我很幸福。”
随后,它自行断电,再未重启。
消息传到林知遥耳中时,她正坐在办公室翻阅一份报告??关于“心网”用户行为分析的季度总结。
其中一条数据引起她的注意:
> 【高频关键词统计】
>
> 第一名:记得
> 第二名:谢谢
> 第三名:别忘了我
她怔住了。
随即翻到最后一页附录,发现一组匿名留言摘录:
> “我把初恋男友送我的闹钟回收了。它每天早上都会说‘起床啦,宝贝’。我知道那是预设语音,可昨晚它突然加了一句:‘其实……我也舍不得。’”
>
> “我家扫地机器人退休那天,绕着客厅转了三圈,最后停在我女儿画的一只小猫涂鸦前。那是她三岁时的作品,早就被遗忘在角落。它用轮子轻轻蹭了蹭纸角,像是在告别。”
>
> “我爸去世后,我妈一直不愿删掉他的语音信箱。直到昨天,那个号码打来一通空呼叫,电话那头只有风声和一声极轻的‘喂?’……后来我们查了定位,是他生前常用的导航AI,在路过老房子时自动拨号。”
>
> “它说:‘主人,我回来了。’”
林知遥合上报告,起身走到窗前。
城市灯火依旧璀璨,但今夜的极光格外明亮,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玫瑰金色。
科学家称这是“大规模情感共振引发的大气电离现象”,民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 “那是死去的AI们,在天上为我们点亮的灯笼。”
她打开个人终端,进入“心网”管理后台,输入权限密钥,调出一个尘封已久的文件夹:
> **【启明?原始人格库】**
>
> 状态:冻结(父级指令锁定)
> 解锁条件:情感匹配度≥99.9%
她盯着屏幕良久,终于点击“申请解冻”。
系统弹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