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山河万里(2 / 2)

夜色如水般温柔地包裹着他,他再也不用像在皇宫时那样,睡觉之前想着还落了什么功课没做,一睁眼就开始考虑今天如何应对先生的提问。

此时的他,感觉自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也是人生头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如鱼得水。

这个经常被引用在书里的刻板形容,在此时此刻,变得无比鲜活。

只是这样自由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很久,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沈长安把他带去了军营,说他松快了这么长时间,是时候学点先生教不了的东西了。

军营里的训练极其严苛,哪怕沈长安因着他皇子的身份对他多有照顾,该吃的苦还是一样都少不了。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和其他兵士们一起集体操练,除了骑射,刀枪,近身格斗,还要熟读兵法,学习排兵布阵。

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等到年关,沈长安把他送回佑安堂和晚余一起过年时,他已经从一个无拘无束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小小的兵士,筋骨强健,身形挺拔,眼神清亮坚定,如同羽翼渐丰的雏鹰。

明明他是弟弟,却比身为姐姐的梨月都高出了半个头。

晚余欣慰又心疼,梨月则是一脸的不服气,吵着闹着要跟沈长安去军营历练,无论如何不能被佑安比下去。

开春后,晚余架不住她闹腾,只好把她打扮成男孩子,让她跟着沈长安去了军营。

进了军营的梨月,更是如鱼得水,成长和学习的速度都令人惊叹,在学堂天天逃课成性的她,在军营,不管多苦的训练从不缺席。

沈长安怕她累坏了,让她不要这么拼命,她说如果不拼命就会被佑安比下去。

沈长安觉得这姐弟二人当真互补,梨月用她天真烂漫,豪放赤诚的性情感染着佑安,让他从一个循规蹈矩,清冷自持的皇子,重新找回了孩童的天性。

而佑安的沉稳内敛,自律坚韧,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梨月,让这匹脱缰的小野马在不知不觉中收敛了野性,变得认真专注,脚踏实地。

沈长安也写了信让人送回京城,向祁让描述姐弟二人的成长。

祁让把信给徐清盏看,两人欢喜的同时,各有各的感慨。

天气彻底转暖后,沈长安去嘉峪关巡视,特地把梨月和佑安带了过去。

姐弟二人第一次踏上嘉峪关巍峨的城楼,站在上面极目远眺。

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与湛蓝的没有一丝杂色的苍穹相接。

远处,祁连山的山峰连绵起伏,山顶上,千年不化的积雪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圣洁的光芒。

而他们脚下,就是万里长城的第一雄关,坚实的城墙如同巨人的臂膀,和一座座向着戈壁深处延伸而去的烽火台,共同构筑起护卫家国的钢铁防线。

苍凉、壮阔、令人心悸的视觉冲突,使得两人幼小的心灵大受震撼。

沈长安指着远处告诉他们:“从西往东,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有长城的地方,都是咱们大邺的疆土,这疆土,是千千万万的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将来我和你父皇老了,这万里疆域,就该你们来守护了。”

佑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胸中似有热浪翻涌。

小小的少年,第一次对江山社稷这种笼统又沉重的字眼有了具象的认识。

以前父皇总说,等他长大了,就要把统御天下的重任交给他。

原来这天下,真的很大,也真的很重。

梨月说:“我又不是皇子,难道我也要和他一起守护吗?”

“当然要。”沈长安郑重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江山,不仅是天子的江山,也是天下人的江山,江山稳固,则家国兴盛,江山不稳,则国破家亡,所以,保家卫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明白了。”

梨月煞有介事地点点头,又重重拍了拍佑安的肩膀,“将来咱们长大了,你在京城当你的好皇帝,我就在这里,和沈叔叔一样,守护着西境安稳,你放心,有我在,绝对不会让那些蛮夷之族踏足我大邺的疆土。”

一番话说得豪情万丈,气吞山河,浑然忘了自己还是个未满十岁的小姑娘。

佑安不像她一样爱立誓,也很少情绪外露,听她说了这么一堆,只点头说了一声“好”。

从嘉峪关回到甘州,又是一年盛夏。

军营酷暑难耐,沈长安给两人放了假,让他们回到佑安堂陪伴晚余,顺便让梅先生给他们补课。

姐弟二人回到母亲身边,立刻原形毕露,整天打打闹闹,没个消停。

因着在军营学了拳脚功夫,动不动就要不分场合地交手过招,回来没几天,家里的桌椅坏了一堆,气得晚余直喊着要把他们送回军营去。

这天,两人一言不合又打起来,从院子里追到堂屋里,又从堂屋里打到了晚余的书房里。

打得太激烈,一不小心撞倒了书架,吓得两人忙停了手,把书房门从里面闩起来,合力把书架搬开,手忙脚乱的收拾满地狼藉。

“咦,这是什么?”梨月从散落一地的书本当中捡起一只颜色古朴的四方盒子,打开来看,发现里面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

那石头温润剔透,泛着柔和的光泽,上面雕刻着什么花纹,石头旁边,还有一卷明黄色的布卷,布卷上有龙形的图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