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乡里通知我们学校给生产小队积肥,我们找不到肥源,就将学校食堂的土灶拆掉,将拆下的土砖,一担一担送到生产队的田里。据说烧过的土,也能起到“肥田”的作用。
县里要办一个“大跃J”中科学发明实物展览。我们哪有什么发明,大家很着急。有的老师带领学生,把从田埂上刨来的草根,洗浄,捣成泥,然后再放在水盆里洗,最后将盆中渣滓捞干净,将水放在锅里煮干。剩在锅底的,用舌头尝一尝,居然有甜味。我们就称它是“糖”,把它送到县里去了。
县里召集全县中、小学教师,开了一个“扫除文盲誓师大会”。会上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没有文化不能化”。要求各辅导学区,在0天内扫除青、壮年文盲。会上摆起“擂台”,各公社相互挑战、应战,谁也不甘落后,一个比一个要提前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提前向县里报喜,保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我代表杨梓辅导区在大会上提出了“保证”。
我们回到学校以后,连夜将完小和村小所有教师,分配到各生产小队,进行组织发动。
师资不够分配的,就地聘请会计、出纳、保管等能识字的农民加以补充。以记工分形式为报酬。其他问题如借社员堂屋作教室、自己带桌、凳,供销社负责解决煤油指标等一一落实。群众的积极性很高。
我们开班七天,听县里来人说,很多辅导区已经向县里报了喜,并说我们太慢了。我心想:既然别人能做“报喜”的事,我也可以做,于是赶快买来大红纸,写了“我公社青、壮年文盲已扫除”的喜报。我一口气将喜报送到辅导区。没想到辅导区负责人却很不高兴,原因是:区里已经在两天前就向县里报了喜。
为了提高师生的阶级觉悟,上级要求各完小办“阶级教育展览室”。
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一些老贫农的苦难史;又从老百姓家收集来那些解放前没有的如手电筒、开水并、毛线衣、胶鞋等等物品。一并陈设在“展览室”,进行新旧社会对比。
学校没有收音机,也没有广播。
一天,公社广播站在学校前面的电线杆上架广播线。这条线是从公社经黄港生产大队到青峰生产大队的。我们的老师,见了很羡慕。
几天以后,学校托人从县城买来一只喇叭,老师把它安装在学校前面的电线杆上,并使喇叭口对着学校。
晚上,广播响了,清晰的“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歌声,使老师们高兴极了。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天,公社广播员来到学校,大发脾气,老师们不得不从电线杆上将喇叭摘了下来。
粮食紧缺,吃不饱肚子。生产小队办起了公共食堂,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按家庭人口去食堂端罐子蒸的饭。不花一分钱,我们心里暗暗高兴,有人说“共产主义快实现了”。可是,没过几天,生产队食堂就停办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