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家有女初长成(2 / 2)

万事如意 晏九九 1145 字 26天前

玉如意摇了摇头,心里暗叹:看来这埋东西的老泥该换换了,药水也得改良改良了……嗯……再放点朽木板子一起埋些日子才像。

随后她又拿起手边另一个尺余高,小锅子一般大小的青铜小鼎,点点头,这个倒是差不多了,看起来年份足够,可以卖了。

古玩圈里有句老话:“要想富,先挖墓。”,不单单是指古墓里面的古董珠宝,还指那里面的老泥,老棺材板子。毕竟有钱人的墓少,金银珠宝陪葬的更是凤毛麟角,但这老坟里面的泥却不少,只要看准了碑上刻的字断好了年份,趁没人时候动手,还真应了那句“一挖一麻袋”。

这些个把铜器做旧的老泥,基本就是墓里挖出来的。院子里埋满墓里的泥巴,换别人都觉着晦气。但玉如意却不这样想,这些可是宝贝呢,这沙泥石土都是有年龄的。

青铜一类的东西过手,先要摸摸泥巴,再看底器。更有不忌讳不怕脏的伸舌头舔舔,便能辨别出大概的年份来,用当代的泥巴,那做出来的“旧物”只能叫“貌似”,却不能“神似”了。

所以啊,别人种瓜种豆,她玉如意却是在种“古董”别看这东西仿得极真,但却不容易得成,先是铸器,然后再水煮,或油烹,还得抹上玉家特制的药液,最后还得搁在这地里埋上,依时节或烤火,或浇水,历经寒暑才能有所“收成”。而还要牢记每次不同器具埋下的时间位置,因为埋下后就不能随便挖起,一但到了“收成”的日子,见了光,没“长成”的便不值钱了。

她一边看着刚收成的“古董”,一边盘算着这些个东西能换多少钱,七夕节后小妹就要出嫁了,现在这嫁妆还没置办好……而且二弟马上要赶考了,这上京赶考,路费、住宿、吃饭哪一项不花钱?

想到这里,她又深深叹了一口气,这么算一算,二弟也是到了成家的年纪,可这娶亲的钱还没着落呢。若不是玉家祖训——“制假作真卖,心口手烂坏。”这么黑的诅咒压着,她还真想走走捷径,制点赝品拿到长安啊,咸阳啊这些远一些的地方卖了,神不知鬼不觉的捞一笔大的。哪里还用得着像现在这般辛苦的四处走穴掌眼?只能收取那么微薄的费用不说,还要遭人口舌。辛辛苦苦制个东西出来,还得盖上专用的“玉氏趣仿”字章,用以区别真品,只能当作工艺品卖。

正大光明地模仿、出售,明明白白刻上鉴别的字,就叫玩意儿,叫工艺品。而偷偷摸摸地模仿、做旧、出售,就叫赝品了。

玉家,世世代代都在同赝品作斗争,自小在祖父和父亲精心培育下长大的玉如意,更是个中高手,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古物古仿,今物今仿,不做成一模一样,只加了与年份相关的花式样貌,卖的是赝品质量的工艺品。当然,如果出得起银子的,帮忙做做旧也是可以的。从铸的铜料,到埋的泥,一切都按旧的来,拿这种东西区找人掌眼,很难鉴别得出来。除去掉那“玉氏趣仿”几个字,几乎能当真。

虽然玉如意不能制假作真卖,但不妨碍别人把她做的东西当真的卖,尤其是这种埋了泥的青铜器,锈蚀过的铜器,上面的印字也不是很清楚,这就特别受一些贩假的骗子们欢迎。这些东西出得少,但可以以高价卖给那些赝品贩子,怎么也不算是违了祖训。

古玩行当,自古以来有真就有假,别人买了去,他们要磨了字,造赝品,皇天老爷都都拦不住的。与玉家,自然是无关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