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中2(2 / 2)

祸起萧墙 周中 2384 字 21天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西北民主政权,由于世纪伟人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而贴近老百姓,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民俗文化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著名的《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小二黑结婚》等就是典范。

198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从此,民间文学艺术蒸蒸日上。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一大批有志于民间文化研究的人员,深入基层挖掘整理,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为什么要讲这些历史起源,因为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我们的业余作者,甚至是出了不少作品的作者也分不清民俗与小说、故事、喜剧的去别,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创作的作品,更不懂世界和中国民俗史。

改革开放,我国的思想解放前所未有,文化领域一股春风吹佛,形成了百废俱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局面。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文化,民间文学创作进入高峰,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民俗学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的,在外表繁荣的面前,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各地多以旅游形式重视内冷外热的民俗文化。服饰、建筑、生活习俗、节日庆典、文体游戏等承载着独特的民俗。

一些被挖掘与包装的民间艺术表演非常盛行,逐渐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演变成为了一种戏剧化、仪式化、观赏性的文化商品,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数不胜数的民俗文化正随着不可抗拒的现代化而黯然远去。令人遗憾的是传统节日在逐渐冷化,缺乏研究和文字记载,传统节日所承担的传统功能大大弱化,逐渐失去了其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随著改革的深化,金钱崇拜成为信念,商业炒作的过度,洋文化大举侵入,年轻人喜欢过洋节,看西方故事、民俗,却对内涵一知半解,向往西方生活。在这种潮流下,不少人瞧不起中国传统,有些藐视中国历史文化。我们的传统民俗淡化,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传统节日的表演日渐式微。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没有得到完整记录和保存,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我们文化、民俗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有献身精神,深入实际挖掘整理成书,传承下去。我们互动一下,请问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民俗文化?学员们一齐喊道: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有杨老师带头,我们全力以赴搞好民俗文化工作,争取早日成书,让秦汉、盛唐文化发扬光大。

你们的热情我很高兴,我国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这些都需要大家去整理,去保护,留住乡愁,就是留住民族魂魄。

民间信仰,包括对行业神、地方神的崇拜供奉,以及一些传统节日对祖先或某某神的祭祀活动,是老百姓对祖先的崇拜、尊敬情感的表达,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祷和向往,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薪火相续的某种制度保证。特别是一些传统仪式,是民间信仰的核心表现形式,保护好传统仪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增进家族认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当地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像清明节、乞巧节等,不能因其掺杂着一些迷信色彩或陋习而全盘否定。凡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只要对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借鉴与推动作用,我们就应将其作为健康文化予以肯定,予以保护。当然,对那些坑蒙拐骗、谋财害命、影响社会稳定的迷信行为、恶风陋习,则必须使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取缔。

我要说明的是古村落文化、庙会等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村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下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无论风水理论中的生态理念,祭祀仪式中的传统道德、伦理教化,还是民风习俗、乡规民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农村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特有的乡情、亲情,其本质都是和合文化的体现,强调和谐和善,顺其自然。

古村落文化所强调的村落、村民与地理(风水)、气候、河流、山脉、树木、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相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善、团结互助,对于我们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增进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可是,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

我们来自基层的同志,建议当地政府保护好古村落传统建筑风貌外,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古村落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抢救性保护;善于挖掘、整理古村落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注重对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利用,以更好地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上面讲的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和一切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榜》、《中山狼列传》、《农夫与蛇》都是取材于民俗而成。

我们希望大家继承先进的民俗文化,自觉抵制糟粕,千万不能出现中山狼和毒蛇那样,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好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当中果真出现哪怕一半个这样的事,那就是我们天府省的耻辱,也是我们这个培训班的失败。

哈哈哈。杨志清的一席话,引起学员们的一阵大笑。学员们纷纷喊道:先生,请放心。我们不会忘恩负义的。那些不是人类的畜生才干不吝人类的事。……(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