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好像是对的,但~~~~又好像有点儿不对劲儿。格林姆苦思不出,却被旁边的东合子先说了出来:“我知道你的疑惑:若尊重老人此事没有好这种特性。那么我们这些文明社会的习俗岂不是荒谬?但事实上这一习俗并不荒谬。而且还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林姆猛点头道:“的确有这个想法,您能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方答道:“尊重老人此事却是没有好这种特性。但观察到此事后,文明人的识神相系统就会自行给它贴上一个好的相作为标示,此时事物相里面就包含了好相。这些相的内容立刻被发向对面的识神我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受用的过程,人一受用这个标示,则事物相以及其中包含的好相的内容就到达了识神我系统,然后该系统一接受到好相就会勾索出重重亲近、赞许的倾向甚至行为。这些倾向和行为其实是直接指向对面识神相系统中的事物相和好相的,而非指向真正的尊重老人。但由于事物相和好相是尊重老人的标示、是它的颠倒罔相,所以这些倾向和行为是间接的、附带的指向了尊重老人此事。此时就进入升玄图所示的存在模式阶段。也就是所发的行为与倾向和外部环境互动,若是这种互动能成立,则构建起了一套存在模式。在文明社会里,对尊重老人发出亲近、赞许等行为和倾向是可行的,甚至被鼓励的。因此就构成了一个存在模式。”,
“由于这一整套过程可以存在,于是人们就把观察尊重老人此事的过程、观察中生出事物相和好相的过程、受用这些相的过程、受用后识神我系统生成亲近赞许等倾向和行为的过程、行为指向对面事物相和好相的过程、受用这些行为的过程、受用后行为附带着作用于真实环境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全部记忆忆下来。于是人们误以为尊重老人本身天然的、必然的有好这个特性。却不知道好这个相,其实只是一个贴上去的标签,只不过这个标签能引发亲近、赞许等行为和倾向,而这些行为和倾向在文明社会里是可行的,甚至被鼓励的。而事情本身并不必然联系好这个相、这个概念。”
“也就是事物本身没有好的特性,当人发现:用好这个概念是可行的、适合的,就颠倒错乱、认影为实,误以为事物本身有一个好的特性。把脑子里的相与事物本身混淆在一起。”
“若是放在游牧半人马的社会里,谁如此贴标签,发出亲近、赞许等行为和倾向,就会遭到其他人的嘲弄和鄙视,于是这些行为就是不可行的、被整个社会否定的,而那个好的标签,也是不可行的。久而久之,很多半人马就误认为:尊重老人本身天然的、必然的有不好这个特性。却不知道不好这个相,其实也是一个贴上去的标签,只不过这个标签能引发排斥、厌离等行为和倾向,而这些行为和倾向在野蛮游牧社会里是可行的,甚至被鼓励的。而事情本身并不必然联系坏这个相、这个概念。”
“也就是事物本身没有坏的特性,当人发现:用坏这个概念是可行的、适合的,就颠倒错乱、认影为实,误以为事物本身有一个好的特性。把脑子里的相与事物本身混淆在一起。”
“同理,一切事物,本身离可怒、离不可怒,离亦可怒亦不可怒、离非可怒非不可怒;事实上,可怒、不可怒、亦可怒亦不可怒、非可怒非不可怒都只是我们标示事物的工具,而我们却错误的以为此事可怒、此人可怒,以为事物本身有一个可怒的性质。因此就算他明明知道其实不怒更好,但心中的可怒相一起,他就受用此相,一旦受用,对面识神我系统就立刻勾索出愤怒,他又立刻受用了愤怒,以愤怒应对事物,结果反而坏了事!”
“同样,一切事物,本身离可忧、离不可忧,离亦可忧亦不可忧、离非可忧非不可忧;事实上,可忧、不可忧、亦可忧亦不可忧、非可忧非不可忧都只是我们标示事物的工具,而我们却错误的以为此事可忧、此人可忧,以为事物本身有一个可忧的性质。因此就算他明明知道其实不忧更好,但心中的可忧相一起,他就受用此相,一旦受用,对面识神我系统就立刻勾索出忧虑,他又立刻受用了忧虑,以忧虑应对事物,结果反而坏了事!”
“比如有些人得了病,明知自己的病是越忧越糟,可是他就偏要忧啊。因为他没有察觉、更没有把握:可忧其实只是一个标示工具,它勾索出来的忧也只是我们应对真实事物的工具,工具有好用的时候,也有不好用的时候!”
刚才还明白一点儿的格林姆顿时又糊涂了:“话虽如此,但是~~但是~~但是人家病了啊,病难道是不可忧的事情?”对面的东合子乐道:“你看,你现在又颠倒错乱了认为病本身具有不可忧的性质,或者认为病就应当以不忧应对。格林姆,我没有说病痛是不可忧的事情啊!我一直在说离可忧、离不可忧,离亦可忧亦不可忧、离非可忧非不可忧。事物本身离一切标示工具、应对工具啊!”
“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人类病痛时,有一部分人以可忧标示病痛,这个标示又勾索出忧应对病痛,这样的人存活几率远远大于以不忧而应对病痛的人。长期下来,渐渐的人类天生就带上了以忧应对病痛的本能。当病痛发生时,人类会本能的使用忧这个工具。一般情况下这样做是有利的,然而工具有适合的情况,那就有不适合的情况!那个老执政官的病,现在就不适合以忧应对了!越用反而对身体越不利、越用越错。而他,却还在运用这个工具!”
“所以常人病痛,生可优相,此相勾索出忧虑以应对病痛。结果忧虑过甚反而造成精神紧张、造成脏腑功能紊乱、造成痛苦的心理,反而成了祸害。厌世者病痛,生可不优相,此相勾索出不忧虑以应对病痛。结果亡羊不补牢,病痛索命。修道者,用可忧相勾索忧虑提醒自己要处理病痛;用可不优相勾索出不忧虑以消除精神紧张、保持脏腑功能正常、无有痛苦心理。是故纵横自在。”
ps每天一次推荐,一个点击,也是一种贡献。希望这里能欣欣向荣。
继续接受长时间、大规模的“困惑风暴”吧!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