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以为梁川把女真人的方方面面都分析到位了,在这几天就会主动出手,去帮契丹人打女真人,没想到梁川竟然什么动作也没有,站在原地,依旧享受着他的海风。
北方的温度开始低了,海上虽然还没有到结冰的程度,陆地之上已经开始下雪,等这雪再厚一点,百姓的日子就越发不好过了!
北方就是这一点不好,到了冬天特别的冷。
耶律重光招募了不少的流民,这些流民各方面的需求都很容易满足,比如食物,一个人一天发两张麦饼还有一大块鱼脯,这份食物能让他们挨上好几天,即便是第二天就会继续发,他们还是很担心,只敢小心地吃着,生怕第二天就吃不上。
梁川也很是大方地把郑铁他们盖的水泥宅子分配给这些流民,几十上百号流民挤在一栋宅子里,没有棉被这些高级奢侈品,用厚实的茅草还有稻草打成的‘草被子’看着虽然廉价而简陋,但是只要打得厚实,盖在身上就不差于棉花制成的棉被。
宋代的棉被是高级货,特别是棉花纺织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年代,这种被子就大众普及能帮他们过冬的神器!
不要觉得这被子有毛病,一千年后改革开放都快二十年的时间,还有许多的家庭用的是这样的被子过冬!
地上也用草垫子铺好,盖上被子,北风吹不进这结实的宅子,虽然人多了一点,但是人一多,呼出的气体让这个屋子更加温暖,大家也过得更加的舒服!
唯一不足的就是流民们的衣物。
古代老百姓穿的麻衣,是用大麻、苎麻等植物纤维织成的粗布衣裳,是底层民众的日常服饰。
麻衣质地粗糙,手感坚硬,刚上身时甚至会磨得皮肤发红。织法简单,多为平纹,布面稀疏,透着细密的孔隙,夏天穿倒也透气凉爽,冬天就只能靠层层叠穿抵御风寒。
麻衣的颜色多是麻纤维的本色,呈黄褐或灰白色,染过的也多是草木灰浸出的皂色、靛蓝草染的藏青,耐脏又省钱。款式以短褐为主,上衣过腰,下裤及膝,袖口、裤脚收紧,方便田间劳作。
大部分的麻衣更不可能有染色的机会,染色这一道工序,又让麻衣离老百姓远了几分!
缝补是常事,打满补丁的麻衣代代相传,新布接旧布,蓝灰交错,却也透着过日子的实在。对百姓而言,麻衣无关体面,只为遮体御寒,一针一线都系着柴米油盐的生计,是古代农耕社会最质朴的穿戴符号。
梁川现在自己身上穿的还是麻衣。
大部分的老百姓,一辈子只有一套衣服,破了补坏了也是补,短了更是补,缝缝补补,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不过现在,这些纺织物的原材料,梁川手头很是短缺!
北方盛产优质的皮革草货,尤其是辽东,各种皮货应有尽有,不过梁川没有那么大手笔,给每一个手下的流民去发皮草,能给他们安置好一身麻衣,梁川已经得花不少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