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2 / 2)

流水人家 花信风 2060 字 13天前

过去的齐达因为家贫却又成绩优秀的原因,一向是这书院里穷孩子的头,吃饭时几个家里比较穷的孩子就会凑在一起围着齐达一起用饭。虽然齐达之前由于父亲的丧事离开半年,但是这个传统并没有改变。先生一离开,俊俊二狗子等几个家里状况比较差或者都是平西村的孩子就往齐达身边凑了过来,准备待会儿一起找个角落用饭。

不过,还没等他们走出书堂,张华就不甘不愿的过来传话了:先生请齐达和柳隐一起进去。

两人收起书包里的饭盒,然后随着张华进了张家的内院。

张家虽然由于书院的原因,占地面积比较大,但是张家本身自己住的地方还是比较窄的。过了书房,后面就是一个小小的花园——或者说是菜园更合适,因为里面种的都是些青菜萝卜葱蒜之类的,然后就是张家的正房厢房,以及厨房。

因为今天天气还不错的缘故,饭桌摆在了院子里的菜园边上,张先生一脸严肃的坐在桌旁,师母正在春红——村里过来帮佣的一个青年寡妇的帮助下把菜摆放到饭桌上,小齐又挺着小腰坐在先生旁边的椅子上,正辛苦的把着调羹吃师母特意给他做得青葱鸡蛋羹。

齐达秉承着前世的习惯上前准备帮忙,却被师母笑着劝了回去,倒是柳隐,一进来就在先生旁边坐下,这会儿已经跟先生说上话了。

柳隐正在问先生他可不可以参加今年的秋试。秋试也叫做乡试,在这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秋试的。要想参加,或者进县城参加一个资格考试,或者每个乡镇的书院的院长,一般也是那个书院唯一的先生推荐,一般一个先生一次可以推荐两个。

柳隐显然是不想去参加那个资格考试,所以话里颇有有求恳之意,先生慨然应允了。

除此之外,先生还推荐了齐达。因为过了秋试,得了秀才的身份,就可以不用交税。虽然齐达目前的情况过秋试有些危险,先生还是把他推了上去。

当然,这样也引起了张华的不满,仅有的两个名额都给了外人,张华也是打算今年参加秋试的,于是抱怨了几句,结果被张先生好一顿臭骂。因着这个,整顿饭张华都对齐达柳隐二人没有好脸色、

午饭过后,还有一会儿才上课,齐达就带着齐又在附近走走,大半天没见,小家伙粘齐达粘得厉害。

柳隐已经抱着张先生给齐达的《大魏律例》回到书堂里看书去了。他向来是最用功的,每天只要有时间都会看书。

书堂的后墙外是一个缓缓的山坡,午休时候后门是开着的,齐达抱着软软糯糯自说自话的说个不停的齐又,出了后门,准备上到后面的山坡上去坐会儿。

不想却听到门后面传来低低的哭泣。

齐达退回来,拉开门,是俊俊。

“你?”怎么了,后面这三个字齐达没有问出口,因为已经明白了,俊俊怀里抱着一个沾满泥土的苕,一面哭一面慢慢拈灰,可是灰尘太多,原本不小的苕除去上面沾泥的一层后只剩下拳头大小了。

“达子哥?”俊俊抬起通红的眼睛,抽泣着把手中还有些灰尘的苕三口两口的塞进嘴里,勉强咽下去,极力挤出一个还带着眼泪的笑,“你,你和又子出来玩啦,我,我要回去看书了。”

“等一下,”齐达拉住勾头准别离去的俊俊,“我饭盒里还有点冷饭,都是没吃过的,就在桌子下面,你拿了吃吧,肚子饿真的不好受。”

俊俊红着耳根背对着齐达不动。

“去吧,肚子饿怎么上得了下午的课,咱们之间。还计较这些做什么?”齐达想起前世送儿子上学时,有一个星期,家里实在没钱,借也借不到,后来儿子什么也没拿就走了。后来谈起这件事儿子只是轻描淡写的跟同学借的钱,可是齐达分明记得第二个星期儿子回来的时候格外黑瘦。

“嗯。”俊俊挤出一声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应答,然后勾着头快步离去了。

因为俊俊这一出,齐达也没了闲逛的心情。他抱着齐又在后墙下坐了差不多一个中午,直到快要上课,他才站起来,对着整个中午一直乖乖待在他腿上的齐又轻声道:“又子,哥哥会努力读书,做一个人上人,绝对不会让你将来连吃个饭都要看人脸色。”小家伙似乎听懂了,又似乎什么也不懂,只是挥着小手认真的在齐达肩上拍了拍。

接下来的课,上的不再是上午的《四书》了。先生给大家讲的是算学——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这个比《四书》上面的孝悌礼义重要多了,许多山里人送孩子来也就是冲着这点来的。对于这些山里人家来说,学得了这些将来至少出去买买东西不会被人算计,学得好一些的说不定将来还可以在城镇找到一个账房之类的差事,而诗书礼义之类的,先生硬要讲,可是学了真的没什么用处,毕竟,他们也不指望自己孩子能考上个什么秀才进士的。

在这个时候,齐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齐达前世虽然没有真正上过学,但是他曾经做过许多小生意如卖菜卖水果什么的。这些小生意都是需要算账的,他又没钱去买计算机,所以实践出了一手极好的心算能力。这种优势在刚开始时还没怎么显现,可是随着先生讲解内容的加深,齐达很快就在一帮小孩子中凸显出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