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就是女同胞了,包括徐佛家和柳隐等等,这一类不需要分析。
三件事情之中,最难的是第一件事情,也就是依靠着记忆,罗列出来崇祯年间的大事记,一直要到崇祯十七年,这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程,若是在后世,随便打开电脑就可以查询了,可是如今不行,郑勋睿必须依靠记忆艰难的回忆,然后一点点写下来,不可能非常的详尽,可是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回忆起来。
崇祯三年,温体仁进入内阁,成基命致仕,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其次是可能要接触到的人,这些人包括南京兵部尚书杨成、礼部侍郎董其昌,应天府府尹刘宗周,以及在秦淮河偶遇的钱谦益、杨彝、顾梦麟、吴伟业和张溥等人,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将来肯定是有交集的,是敌是友暂时无法划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崇祯元年到三年,郑勋睿一共列出了五件大事,有些已经发生,有些尚未发生,依照他目前的地位,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情发生,不可能干涉的。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基本道理,郑勋睿是非常清楚的,作为公务员身份穿越的人士,这方面他有着独到的见解,死读书是不行的,读死书更是没用,其实大明的科举也有其独特性,绝大部分金榜题名的进士,最终都是将科举的八股文抛弃的干干净净,做官的时候是另外的一套,这八股文就好比是敲门砖,聪明的人用完这块敲门砖之后,立刻抛弃,从头再来,愚蠢的人才会抱着八股文继续啃读,甚至要求其他的读书人也这样做。
这件事情同样非常痛苦,完全需要记忆和扎实的功底,郑勋睿耗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不断的依靠着记忆搜集整理文章,进行适当的修改,做好一切的准备。
整理出来这五件大事请,耗费了郑勋睿接近半个月的时间。
首先是他已经熟悉的杨廷枢、王铎、陈洪绶、龚鼎孳、刘荣等人,这些人比较好分析,其中的龚鼎孳是他的对手,刘荣甚至算不上是他的对手,不值一提。
闭门在家,郑勋睿做了三件事情,这些都是绝密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够知晓,包括家人都不行,所以他下了规定,任何人不准进入会客室,他需要在里面安静的读书。
做完这三件大事请,已经到了八月中旬了,距离府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一直到这个时候,大明内阁才进入到相对稳定的时期。
郑勋睿在家里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威信甚至超过了郑福贵。
穿越大半年的时间了,郑勋睿总结了自己所做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做了一件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放心的事情,那就是推广玉蜀黍和甘薯,他的意思当然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他还没有那个本事,自己都是形单影孤,急急忙忙去拯救他人,那是开玩笑的事情。
到了崇祯二年,钱龙锡致仕,孙承宗、何如宠和周延儒进入内阁,成基命为内阁首辅。
江宁县一个县种植玉蜀黍和甘薯,对大明之影响微乎其微,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波动,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也正是因为如此,郑勋睿才可以大胆的制种,将这个生意延续下去,制种将成为他的聚宝盆,满足他今后所需要的一切开销。
艰苦的征途才刚刚开始,郑勋睿有些怅然,他想到了一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