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王铎所说的那样,文章里面必须要有实质性的内容,科举考试不是写散文,也不是抒情,更不是写小说,是标准的议论文,而且是针对时局的议论。
考场其实和牢房是差不多的,坐在位置上不能够乱动,不能够说话,不能够交头接耳,无聊透顶。
对照了名册,刘宗周眼睛里面射出一丝的光芒,这个年轻的出奇的考生,原来就是江宁县县试榜首郑勋睿,没有想到府试的时候,也是不到两个时辰,就完成了文章,难道真的是天才吗。
南直隶所属应天府的考生,只是经历县试和府试两次考试,就可以参加乡试了,其他地方就不一样,譬如说浙江省,考生在乡试之前,分别要经历县试、府试和院试,通俗一些说,也就是县里考一次,地市考一次,省里考一次,这些都是地方上的考试,被称之为小三元,应天府是以前京城所在地,不设三司,应天府府尹是三品大员,虽然比各省的布政使司低半格,但是高出地方知府两格。
人数太多,郑勋睿没有遇见熟人,经过检查,进入考场之后,按照礼房承差的指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天下之事,其始盖有一二巧者标新领异,以戒群听。其次则能者慕效之,又其次则拙者剽窃之。慕而效者,是为风气,剽而窃之,是谓流弊。。。”
“。。。人情贱同而思异,物穷则变,自古然也。故善趋时者贵先时,不贵后时,何独不然。国家以制艺取士,为体屡迁。太祖、成祖之际,学子研练经义,负声振采,浓郁葩花。仁宗、宣宗之初,稍患文辞,词丰义足,佼佼而有。而今之文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往往而复,乐此不彼。。。”
刘宗周是大儒,对文章的要求自然是不一般,可聪明的郑勋睿,将刘宗周尚未完全整理出来的观念,提前给他说出来了,这样的试卷,刘宗周要是看不上,那太阳就要打西边出来了,当然,这样做有讨好的嫌疑,但能够取巧的地方,郑勋睿怎么可能舍弃。
“。。。且当如何慎独,为己之婉叙,所谓乘椎轮于金根玉略之旁,夫人以为陋矣,服草衣卉于衮冕绣裳之朝,夫人以为悖矣。甚哉,时之不可以也。泥撬而山摞,夏葛而冬裘,适时则贵,失时则捐。昔冯唐终身不遇,而曰文帝好老、而臣尚少、武帝好少、而臣已老。岂曰非才,如不遇时何。。。”
这个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想想一辈子都提倡慎独的刘宗周,可能出其他的题目吗,既然主政应天府,那就肯定要求应天府的学子也要慎独。
他是江宁县县试案首,可惜是今年县试的案首,本来是没有资格参加府试的,需要等到来年,所以这次来参加府试,基本没有什么熟人,虽说他的名声已经出去了,不少读书人都知道了,可大家相互之间没有见面,更谈不上认识了。
郑勋睿恐怕不会知晓,虽说他没有看清楚刘宗周的具体模样,人家却注意到他了,就在他放下笔的时候,刘宗周就注意看了时间,尚未到午时,接下来的时间之内,郑勋睿再没有拿起笔来,说明午时之前就已经写完了文章。
九月初一的时候,郑勋睿就做好了所有的准备,长时间的整理资料,很是消耗体力和精神,所以从九月初二开始,一直到九月初四,他什么都没有想,什么都没有干,就是好好的歇息,每日里天快要黑的时候,走出家门到四周转悠。
应天府衙在上元县境内,再说卯时必须要赶到应天府所辖的学府,府试在学府进行。
九月初四的夜里,戌时的时候,郑勋睿就睡觉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众多的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早有准备的郑勋睿,若无其事,走到了刘宗周的面前,鞠躬之后,将文章放在桌上了。
“。。。善趋时者,当以此时翱翔之骨,发铿锵之响,镕经史而铸伟词,揆以好异之人情,验以将变之风气,吾知必有合也。。。”
可是从竞争方面来说,南京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以县试为例,上元县和江宁县,县试考生人数基本是一千人左右,其他地方县试人数能够达到五百人,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一些偏远的县,一百人都不到。
已经是秋季,南方的气候好一些,但也感觉到丝丝凉气,天色尚未大亮。
“。。。慎独特具喜怒哀乐之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
面容清秀,自然透露出来威严,山羊胡子已经有些发白,此时的刘宗周,年届五旬,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可谓是集大成的时候了。
同样是两个时辰之内,郑勋睿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艰涩的文章。
对于这种府试乃至于乡试时间的规定,郑勋睿是恨之入骨,考试本来就需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可府试和乡试定下的时间,纯粹是折腾人,卯时就要在学府或者贡院外面等候,被检查身体之后进入到考场,辰时考试才正式开始,官吏还要宣读考场纪律,主考官还要训话,半个时辰之后,考试才真正开始,没有忍耐力的考生,早就顶不住了。
县试和府试,都是三年两次,应天府有如此规模的府试,难怪不简单。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求读者大大的关注,拜谢了。)
县试和府试,都是地方上的考试,说到底是为乡试做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