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什么收掌试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等等,都有着具体的职责。
董其昌这样的态度,也为自己获得了好处,不过问官场上的事情,不争权夺利,自然是受到其他官员的欢迎的,在读书人之中的威望也很不错。
可惜事情往往都是两面的,南直隶乡试临近,皇上的圣旨下来了。
魏呈润前来宣旨的时间,是七月二十五日,来到了南京之后,他就进入到守备衙门。
两千多生员要进入到贡院之中考试,这里面的准备工作,绝不轻松。
董其昌成为了南直隶乡试的主考官,这引发了所有人的好奇,按说乡试的主考官应该是朝廷直接派遣的,要么是礼部的官员,要么就是六科给事中,本地官员是不允许成为主考官的,免得有串通的嫌疑。
董其昌最大的缺陷,或者说个人的性格,那就是对政治非常的敏感,一有风波,就坚决辞职不干,绝不会搀和到风波之中,这样的性格,令登基时间不长、想着大有一番作为的皇上来说,那是非常头疼的,皇上思来想去,只有将董其昌安排到南直隶去,出任南京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清闲,有有着不一般的尊容和地位,最为适合董其昌了。
南直隶的主考可不简单,若是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岂不是要直接影响到被录取的举人,这对皇上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接旨之后的董其昌,也进入到守备衙门,身为南直隶的主考官,他肯定是要避嫌的,若是还留在府中,那前来拜访的人就要挤破门了。
应天府乡试,按照惯例来说,与南京礼部几乎是没有关系的,尽管说南京的官署的设置,与京城北京是差不多的,可是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却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他们所能够管辖的范围,也就是南直隶,其中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管辖有南京京营,也可以直接干涉南直隶所辖凤阳巡抚和应天巡抚,更可以直接管辖各府的官吏,因此还是有些权力的,其次就是户部还有一些实权,毕竟是管辖南直隶的钱财。
乡试同时还有补帘官,补帘官的人数不固定,主要职责就是巡视考场,维持考试秩序,禁止喧哗,也负责有监视内帘官的职责,防止内帘官在考试之中包庇某个考生。
乡试分为三场考试,第一场八月初九,第二场八月十二,第三场八月十五,三场考试以第一场最为重要,也是决定考生是不是能够被录取的关键所在。
董其昌的意见非常明确,考题必须从学问方面出发,可以考虑是不是从考生对自古至今的学问认识方面来出题,但魏呈润的观点不一样,他认为乡试之后,被录取的举人,就算是会试落榜了,也是能够进入朝廷为官的,品阶虽低,还是朝廷官员,所以说考题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时政,让考生做出评判。
到了八月初四,贡院收拾完毕,军士守候在贡院外面,这表示贡院已经被全面封闭,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进入到贡院里面去。
至于说其余的考官,那是主考和副主考商议之后决定下来的。
正是因为董其昌的影响大,学识很是深厚,成为南直隶主考官,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董其昌虽然不关心政治,但嗅觉非常的敏锐,对于朝廷的局势,还是有着独到认识的。
副主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主考官出题,同时审阅考生试卷,同考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主考官出题,同时负责阅卷。
所以魏呈润能够和董其昌争论。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皇上登基的时间不长,需要大量的人才,乡试就是选拔人才的起点,唯有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才能够参加会试和殿试,才能够进入朝廷为官,才能够直接为皇上和朝廷服务。
两人首先面对的就是考题的事情。
董其昌到任之后,的确表现出不一般的作为,他对政治没有丝毫的兴趣,整日沉醉书法之中,同时和南直隶的读书人也有接触,与其他想着改变自身命运的官员是完全不一样的。
考生八月初八进入到贡院,一直到八月十五才能离开贡院,期间足足八天的时间,吃住都在贡院,官府提供饭菜,这期间,贡院外面是严密戒备的。
内帘官一共有六人,其中主考官一人,副主考一人,同考官四人,因为南直隶的考生人数太多,同考官的人数增加到十人,如此内帘官总数达到了十二人。
魏呈润虽然坚持了自身的观点,但也无法反驳董其昌的观点,董其昌说的是有道理的,若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全部都是要侧重于策论,让考生对家国大事提出来意见建议,那岂不是忽略了考生最为基础的儒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