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忧虑(2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691 字 8个月前

陈尧言最后的结论是,恳请皇上降罪郑福贵,剥夺郑福贵、郑勋睿父子的功名,将二人交给官府严惩,没收其购买的千匹骏马。

弹劾的事由很清楚,郑勋睿的父亲郑福贵,本是国子监监生,有功名在身,应该是奉公守法的,却在最近购买千匹阿拉伯马,朝廷虽允许士大夫家族饲养骏马,但如此大规模的购买骏马,岂不是居心叵测,再说郑福贵居住在京畿县,应该知道南京作为朝廷的东都,朝廷是异常重视的,且不说购买千匹骏马是不是有其他用途,按说这类事情就是不应该做的。

皇上对党争深恶痛绝,凡是朝廷之中的文武大臣,只要是牵涉到党争了,轻者罢免,重则下狱,绝不会手下留情,就连为那些因为党争被罢免大臣说清的人,也不会客气。

杨成所能够理解的原因,就是皇上不愿意南直隶的乡试成为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扩大规模和影响的平台,更不愿意内帘官与东林党和浙党有任何的关系。

偏偏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的背书疏陈。

这就让杨成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担心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壮大,一方面担心皇上的怪罪,背黑锅的事情无人敢做,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在南直隶乃至于南方读书人心目之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有人对着东林书院等下手,会引发读书人的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联想到陈尧言的身份,在看到手中的背书疏陈,想起杨廷枢退出应社,郑勋睿对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没有丝毫兴趣的事情,杨成突然觉得,有一个阴谋正在慢慢形成,这个阴谋背后的人是不简单的,恐怕想着在南直隶闹出大事情来。

可是南直隶乡试的事情,让杨成陡然警醒了,他发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董其昌是什么性格,以不过问政事、醉心于学术研究著名,绝不会参与到党争之中,也绝不会拉帮结派,让这样的人降格成为南直隶乡试内帘官,肯定有深意。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杨成一直都关心杨廷枢的情况,代之也注意了郑勋睿的动向,观察的时间长了,他隐隐感觉到,未来的郑勋睿,肯定是名动大明的俊杰。

第二件事情是陕西农民造反,规模越来越大,已经从陕西发展到了山西,尽管朝廷派兵围剿,可是农民造反的规模却是越来越大了,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陕西和山西的局面就要失控,山西紧靠着北直隶,岂不是要直接影响到京城。

这个阴谋不仅仅是针对郑勋睿,而且是针对他杨成和杨廷枢的,甚至可能是针对董其昌的,至于说对方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杨成也隐隐有些明白了。

疏陈是给事中直接上奏给皇上的奏折,南京六科给事中也有这个权力,一方面弹劾官吏,一方面指出南直隶诸多不合时宜的事情,供皇上决策,所谓的背书疏陈,就是南京六科给事中将上奏给皇上的疏陈,备下一分给南直隶最高官员兵部尚书。

联想到朝廷发生的那么多事情,联想到南直隶乡试内帘官的变革,杨成觉得自己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面,稍微不注意就是粉身碎骨了。

身为南直隶兵部尚书,实际上就是负责整个南直隶的事宜,若是这里的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等等,愈发的兴旺,皇上怎么会高兴,若是他们真正干预朝政,皇上肯定会大怒。

郑勋睿成为南直隶乡试解元,杨廷枢以第二名的身份成为乡试亚元,这也是杨成高兴的事情,但他很快注意到了,所有乡试新科举人之中,主考官董其昌唯独主动找到了郑勋睿,就连他的孙子杨廷枢,都是自己去拜见的。

如此董其昌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接到了疏陈之后,杨成是很重视的,迫不及待的阅读,可是疏陈的内容却让他的心里发凉,甚至背后都出了一身的冷汗。

陈尧言曾经对南京户部管控的新旧铸钱厂存在的弊端上奏皇上,得到了皇上的赞誉。

这种迹象,其他人看不出来,杨成岂能不察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