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用人三法(2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681 字 8个月前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齐家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从这些方面来说,温体仁对周延儒不是那么看好。

面对这样的一个皇帝,穿越的郑勋睿,需要多方位的了解。

“所谓培养之方,凡人才未等仕者,姑且不论,其已等仕者,如内阁、六部、翰林最为荟萃之地,人才数千,上不能一一周知,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于堂官。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谓之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荆棘不除,则兰蕙兼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耕耘,甄别则去其良莠,保举则犹如灌溉,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

看着皇上亲自出的策问题目,郑勋睿脸上没有表情,内心却是狂喜,当然此番收益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还有杨廷枢,两人曾经分析过,甚至争论过,最终统一了观点,认为皇上不会在如何施政方面提出问题,但不会离开朝政这个大盘子,最终就只能够用从人方面做文章了,况且殿试本来就是选拔人才的,从这个方面予以考虑,也是很正常的。

他自身也要到知天命的年岁了,同样想着成为内阁首辅,当然他前面还有不少的困难,若是不能够很好的运作,估计就没有可能成为内阁首辅了。

但殿试就不一样了,不存在誊抄文章的事宜,诸多贡士完成文章之后,立即就交上来了,由内阁和翰林院组成的阅卷人员,会从其中挑选出来最好的文章,尔后呈奏给皇上,皇上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阅读四百篇文章的。

皇上突然出现的这个举措,大乱了周延儒的部署,也算是周延儒面临的一次挫败。

所以说殿试就存在一些可以操控的地方了。

郑勋睿几乎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停顿,不管是县试、府试、乡试还是会试,他大抵都是这样,一旦头脑之中形成了整篇的文章,那就不会有任何的耽误,也不会迟疑,想到哪里就写到了哪里,绝不会让自身的思维中断。

郑勋睿哪里会想到这些事情,和数次的考试一样,午时刚过,他已经完成了整篇的文章,当然这个时候,他还是需要克制自身的情绪的,不能够过早的交卷了,特别是前面皇上已经要求他赋诗了,若是过早的交卷了,就显得有些漂浮的意思了,好像自身的文采真的特别突出一样。

按照历史上的总结,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典型的悲剧,成就和不足都是特别明显的,就连最终推翻他的大清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等人,对朱由检都是尊重的,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而且朱由检是唯一一个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之下,不愿意有丝毫屈服的皇帝,宁愿在煤山自尽身亡,也不愿意留下丝毫的骂名,放弃对后金的议和,放弃对李自成的屈服,甚至不愿意离开京城到南京去暂时躲避,这样的情形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所谓考察之法,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诸多事宜,小者循例,大着上断,本无才猷之可见,则莫若于言考之,召对陈言,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折考之矣。。。而从无一言及上德之隆替,五一折弹大臣之过失,岂君为尧舜之君,臣皆社稷之臣,一时之风气,亦有不解其所以然者。。。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以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镜高悬,岂能终遁。。。”

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谓转移之道,乃为管辖之道,或继之以宽,或救之以言,或敛之以镇静。。。圣求人才循循规矩准绳之中,无有敢才智自雄、锋芒自陈者,然有守者多,而有猷有为者渐觉其少,大率以畏惧为慎,以柔靡为恭。。。窃以为人才之通病有四,一曰退缩,遇事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示,不肯任咎;二曰琐屑,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三曰敷衍,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月,四曰颟顸,外面完全,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语无归宿,有次四者,习欲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欲使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才须学,学需识,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上以身作则。。。”

这个突然出现的变故,让周延儒有些气馁,也让他明白了皇上的心思。

用人的办法,历朝历代都是皇上和朝廷特别关注的事情,他提出的用人三法,从本质上面来说,是符合皇上以及朝廷要求的,尽管这些说法,有老生常谈的味道,但其中对人才展现出来的能力方面的总结归纳,以及对人才培训和提拔需要注意方面的建议,还是有着不少新意的,能够得到皇上的注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