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下达之前,郑勋睿和杨廷枢已经一起喝了好些酒了,后来就连吴伟业也专门邀请郑勋睿喝酒,沈忠仁还专门组织了翰林院的庶吉士,为郑勋睿送行。
八月中旬,得到了消息之后,郑勋睿迅速给家中的郑锦宏和杨贺写信,明确的告诉他们,带领九百护院,其中八百护院赶赴房山县附近的大房山,必须在八月底赶到等候,另外的一百护院,直接赶赴京城。
文曼珊没有坚持跟随到陕西去,她知道陕西的情况,郑勋睿说过,文震孟也说过,如今去肯定不行,等于是添乱,但她也不愿意留在京城,这里没有多少值得她眷恋的事物了,一旦郑勋睿离开,她的心里就变得空落落的,或许回到江宁县去,情况会好一些。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文曼珊有些说不下去了,头靠在郑勋睿的胸前。
所以在郑勋睿回家的时候,就是文曼珊等人出发的时候。
崇祯四年九月初一,皇上颁发圣旨,郑勋睿以翰林修撰的身份,兼任陕西延安府知府,这预示着郑勋睿在翰林院生涯的结束,成为殿试状元之后,他有俩个月的休沐期,回家去操办婚事,真正到翰林院当值的时间是六月初一,算起来整整三个月的时间。
杨贺、洪欣涛、洪欣贵、洪欣瑜和郑锦宏等人,全部跟着他到陕西去赴任。
徐光启肯定知道从户部拨付出来银子的难度,所以在宣布了郑勋睿是他的学生之后,不顾身体的原因,亲自带着郑勋睿到户部去,直接找到了户部尚书毕自言。
家里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一百护院早就到了京郊等候,少部分的护院进入到京城,帮忙装车运送东西,当初携带的五千两黄金,开销不足一成,剩下的黄金,文曼珊留下了五百两,用于路上的开销,其余的全部都给郑勋睿了,让郑勋睿带到陕西去。
队伍携带了一万四千两黄金,还有大量的玉蜀黍和甘薯种子,这是绝对不能够出现意外的,若是这些东西被贼人抢走了,郑勋睿抵达延安府之后,就是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了,所以在安排上面,他最终是做出了一些改变,要求杨贺带领一百护卫,到京郊等候。
家中今后就留下两百护院,由父亲郑福贵直接负责,他们日后的主要任务,一是保卫郑家,二是每年运送玉蜀黍和甘薯种子。
等候在大房山的八百护院,也就是洪家堡的八百青壮,这些人是要跟着他到陕西去的,另外的一百人,负责护送文曼珊等人回到江宁县。
当然郑勋睿还是花销了不少的,吃饭是少不了的,暗地里塞一些银子也是必须的,算起来也花销了两千多两白银,不过这样的付出,比起得到的黄金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要知道东林党掌控的府库,凡是拨付黄金白银,包括粮草,漂没甚至达到了三成的比例,这些被克扣下来的黄金白银和粮草,自然落入了诸多官吏的腰包里面。
两人依旧在后花园,看着尚未完全凋谢的花朵,文曼珊的泪水终于滚落下来。
这一夜他只能够在杨廷枢那里寄宿了,房子的后续事宜,也是杨廷枢办理,翌日一大早,他就要离开京城,赶赴陕西去了,京城距离延安府衙所在的肤施县两千里地,依照他们的速度,最多也就是五天左右的时间,不过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流寇的足迹遍布延安府各地,而且还延伸到了山西的太原府和平阳府,而他所要行走的路线,就是穿过山西大同和太原,进入到延安府管辖的地段。
外面等候的冬梅、荷叶和杨爱珍等人,早就成为了泪人了。
马车终于出发了,郑勋睿没有送,他独自回到了屋里,看着已经搬的空空荡荡的家,有些出神,有所得必有所失,两全其美是不大可能的。
“这话说的不错,早些去就是要早些回来的,不过怎么说都没有用了,你这个三月修撰的名声,是真正的传出去了,如今外面都不叫你郑大人,清一色的三月修撰,想来也是,朝中尚未出现这等的情况,仅仅三个月的修撰,就到府州县去了,要我说啊,今后也不会出现的,你看看,你到府州县去了,可翰林院里面那么多的庶吉士,没有一人愿意离开的。”
不要看徐光启是内阁次辅,但是却是皇上最为信任和依靠的大臣,因为身体的原因,才不愿意出任内阁收复,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斗得你死我活的,可他们就是不敢碰徐光启,因为他们知道徐光启的威望,也知道徐光启在皇上心目之中的份量。
“不行啊,我也想着好好休沐一下,可真的到了严冬的季节,恐怕路上会遇见很多麻烦的,还不如早一些到陕西去,若是运气好,能够很好的安抚百姓,也争取早些回来啊。”
这个意思是郑勋睿刚好在翰林院担任了三个月的修撰,虽说目前还是翰林修撰的身份,但重要职责已经转移到延安府,人也不可能留在京城,必须要赶赴延安府上任,之所以兼任翰林修撰,那是为了日后做事情方便一些的。
京营也可以抽调军士护送,但这是亏本的买卖,这些军士的开销,郑勋睿都是要负责的,这些京营的军大爷,可不好招呼,要求高不说,每日里行军的速度和蜗牛差不多,速度不快还喜欢摆谱,这样的军士谁能够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