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家底(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693 字 8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不过奖励是一毛钱都没有,仅仅是口头表彰,这也可能是郑勋睿已经从户部得到了一万两黄金,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不要想着从朝廷得到银子了。

这个问题令他非常的头疼。

真正要做事情的时候,难度会这么大,当初在江宁县的时候,推广玉蜀黍和甘薯种子,非常的顺利,几乎没有遭受波折,可是来到延安府,想要迈出第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

鄂尔多斯部一样遭遇到了严酷的干旱,严重的缺乏粮食,用粮食交换战马,他们是绝对愿意的,毕竟草原部落的主要力量,就是人口的多少,人口多的部落力量就强大,要是缺乏粮食,部落的人口大量饿死,力量自然就衰落下去了。

如今强悍的军队,基本都实行雇佣制了,各级军官的称呼也不一样,大都是总兵、副总兵、参将、副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等,卫所军队的称呼,依旧是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就连流寇都知道,卫所军队是不堪一击的,除开会种田,其余什么事情都不会干,和农民一样。

可是目前郑勋睿没有粮食,也就没有拿来交换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盘家底了,郑勋睿从京城带来的一万四千两黄金,暂时没有动,还有玉蜀黍和甘薯种子,此外就是缴获的粮食,数目还是不少的,从不沾泥那里缴获了粮食两千石,从神一魁处缴获的粮食更多,接近三千石,如此粮食的总数接近五千石了。

军官的任命,郑勋睿认真思考了,改变称呼是不可能的,这是朝廷的规定,不能够违背,但军官数目的多少,他可以控制。

粮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何况延安府的百姓也需要救济的粮食。

郑勋睿想着关心府州县冬小麦的种植情况,可他被困在府城出不去,也就没有办法下去督办了,只能够干着急。

两千二百多流寇,经过严格甄别,其中一千八百人被挑选出来,加入到郑家军之中,七十多人被斩杀,这些都是神一魁原来的骨干,剩下的人,除开年老体弱的放回故里,其余的勒令在肤施县郊外耕田种地,不得随意离开,否则格杀勿论。

朝廷的圣旨很快下来了,对于郑勋睿刚到延安府,就斩杀了神一魁和不沾泥,予以了表彰,同时诏告各地,同意郑勋睿在延安府设立卫所,圣定为延安卫,郑勋睿兼任卫指挥使,麾下的军官,可自行任命,报备兵部就可以了。

这是很复杂的事情,但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指挥使下设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经历、知事、吏目、仓大使和副使等武官,其中指挥使和指挥同知,都是正三品的品阶,可惜这样的品阶,根本无人在意,特别是在文官的眼里,屁都不是一人,卫所正三品的卫指挥使,见到了四品知府之后,还要行礼,战时可能还要受知府的节制。

郑锦宏和杨鹤已经开始训练了,八百护院,成为了郑家军的中间力量,其中不少人被提拔为百户和总旗,负责对招募的一千八百军士进行训练,训练的重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军纪军规,以及内心的归属感。

五千石粮食,维持两千六百人一年是足够的,所以这些粮食,郑勋睿是不可能拿出赈灾的,那样可能什么事情都办不好。

府州县的粮食,慢慢的救济百姓,最多能够支撑到明年的六月,也就是说到明年的六月,粮食必须要丰收,否则郑勋睿也会崩溃。

他唯一能够关心的,就是肤施县和附近的安塞县冬小麦的种植情况,在他的计划之中,玉蜀黍和甘薯,重点也是在肤施县种植,土地有的是,大片荒芜的土地,甚至有很多无主的土地,缺乏的就是人手,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能够要求郑家军也参与到种植之中去了。

郑锦宏、杨鹤两人出任指挥同知,洪欣贵、洪欣涛、洪欣瑜三人为千户,设立二十六名百户,五十二名总旗,暂时不设立小旗。

郑勋睿无所谓,反正他拥有的军队,从此就称呼为郑家军了,再说军士人数的多少,完全由他自行掌控,表面上是五千六百人,实际多少,那要看他的财力如何了。

延安府各地粮食的价格,让郑勋睿都是倒吸一口凉气,每石粮食的价格达到了十两银子,几乎是南方的五倍了,如此高昂的价格,官吏都难以承受,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不过卫所军队,在如今军队的建制方面,地位是最低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