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老军户(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694 字 8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到了明年你们就知道了,要不是害怕引起各方的注意,我还想存下更多的粮食,存下这些粮食,就是存下的性命,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今年粮食丰收了,可不能够浪费了,不然明年就活不下去啊。”

郑锦宏和杨贺等人去准备之后,郑勋睿安排巡抚衙门的官吏,马上给延安府、安庆府和榆林总兵府发去紧急文书,要求各地尽可能的储存雨水,尽可能的储存粮食,至于说其中的原因,他暂时不会说,也没有必要解释。

郑勋睿说完之后,郑锦宏开口了。

看见郑锦宏等人的脸色有些茫然,郑勋睿也不打算做过多的解释了,想想他自己,要不是有了穿越这样的先决条件,也是难以注意到这些细节的。

这些谚语,郑勋睿还真的没有听说过,也不可能听说,但是他绝对相信老人说的是真话。崇祯年间处于小冰川的气候条件之下,大旱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他的印象里面,延绥各地遭遇了很多次的大旱,绝不是崇祯二年到崇祯四年这几次,而老人说到的己巳年,就是崇祯二年,那一年延绥各地的旱灾是非常严重的,整整一年都没有下过雨。

春季的气候还不错,几乎没有刮什么风,这不仅让冬小麦的长势不错,而且玉蜀黍和甘薯的长势都非常好,这让郑勋睿很是高兴,延绥各地开始收获冬小麦的时候,他也离开了巡抚衙门,带着洪欣瑜等人,到下面去巡查。

巡抚衙门,郑锦宏、杨贺等人来到了厢房。

“后生,看你这么年轻,肯定是不知道农事的,这老天爷捉弄人,明年年景不好,不知道又要饿死多少人了。”

“老人家,您怎么知道明年的年景不好啊。”

时断时续的巡查,延续到了六月初,玉蜀黍的收获季节也到了,因为产量不是很高,所以郑勋睿要求种植的玉蜀黍面积不是很大,一共也就是两千亩左右,可甘薯的面积就不一样了,超过了万亩,甘薯在延绥各地的产量很高,也不知道是气候的原因,还是土壤的原因,郑勋睿不会去探寻这些科技知识,目前来说没有作用。

“老人家,为什么叹气,是不是家里的粮食不够。”

六月初八,郑勋睿一行来到了归德堡。

“少爷,此人是本地一个老军户,据说有些本事的,能够预测准确不少的事情,附近不少人都找到他算命,据说还算的挺准的。”

“您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啊。”

通过不少的事情,他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的事情,你是不需要做出诸多解释的,只要你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让人家去执行就可以了,人家就会信服你,奉你为神明,要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为了能够树立起来威信,甚至人为的造神,目的就是让某些人能够上位,汉高祖斩白蛇的故事,在几百年之后,人家是当作野史和笑话去看的,不过在那个时代,就绝不是笑话了。

。。。

“我种了一辈子的地,就怕遇见这样的年景,已巳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形,结果那一年大旱,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郑勋睿若有所思,准备再次上马的时候,老人再次开口了。

郑勋睿还在安排的时候,郑锦宏和杨贺等人的脸色就变化了,三十万石粮食,需要白银一百五十万两,拿出来这么多的银子可不是小事情,就算是将其中的五万石粮食卖给蒙古部落,能够得到十万两黄金,折合也即是一百二十万两白银,两相抵消,郑家军还是要拿出来三十万两白银。

“少爷,如此大规模的采购粮食,属下可以压低一些价格,正是秋收季节,粮食的价格没有那么高的,只不过这么多的粮食,加上这次收获的冬小麦、玉蜀黍,还有即将收购的甘薯,算起来延绥各地的存粮超过百万石了,这么多的粮食,存储也是巨大的消耗啊。”

杨贺没有开口,但他和郑锦宏的看法是一样的,粮食只要够吃就好了,没有必要存那么多,况且目前又不是灾荒年。

“后生,知道几个谚语吗,春无风,秋无雨,夏起东风旱断泉,六月南风井底干,这些情形己巳年出现过,今年再次出现了。”

眼看着各地都在喜气洋洋的收获冬小麦,郑勋睿更加高兴了,这样的年成太少见了,连续两年的时间,延绥各地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灾荒,也没有遭遇到战争的侵袭,这肯定是能够让老百姓迅速安定下来的。

郑锦宏等人脸色的变化,郑勋睿自然是注意到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