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提前准备(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668 字 8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文震亨的脸色发白,他当然知道郑勋睿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仔细想想,这的确是现实,崇祯元年开始,北方就遭遇到大规模的灾荒,南方无动于衷,不愿意伸手相助,朝中某些大人还提出什么藏富于民,不能够增加南方的负担,这样联系起来想想,里面就是意味深长了。

文震亨不是很清楚,毕竟上任的时间不长,同知马祝葵和通判孙启萌认真解释之后,他才明白了一些,将文书下发到州县去了。

文震孟进入厢房,看见了桌上的地图,有些奇怪,仔细可能了地图之后,文震亨的脸色微微有些变化,这是一封延绥各地的地图,上面清楚标记了能够进入延绥各地的流民的情况,主要还是山西太原府、平阳府,陕西的西安府、平凉府,河南的河南府、怀庆府,四川的保宁府、夔州府等地,文震亨很清楚,要是遇见灾荒,这些地方的流民悉数涌入延绥,那延绥各地肯定是崩溃,根本无法应对的。

“延绥各地,应对明年的灾荒,问题不是很大,百姓家家户户都预备了存粮,若是难以为继了,官府也有粮食救济,问题最大的就是流民的事宜,我听说山西、河南等地的情况,和陕西是一样的,这预示着山西与河南也有可能遭遇到灾荒,到了那个时候,就将要产生大量的流民了,这些流民涌到延绥各地,才是最大的问题啊。”

“其实朝廷统筹协调,不是做不到,可惜朝中有些大人,想到的就是自身的利益,解决北方的饥荒,这是需要南方出力的,朝廷若是能够从南方调剂一些粮食,就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可如今的情形,朝廷能够从南方调集到一粒粮食吗,南方的那些士大夫,愿意拿出来粮食吗。”

粮食全部运抵的时候,巡抚衙门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延安府存粮是最多的,存粮达到了四十七万石,庆阳府的存粮有十一万石,郑家军军营存粮达到了三十八万石,榆林总兵府的存粮有八万石,按照这样的计算,延绥各地存粮的总数,已经超过百万石了,这些存粮,对于应付来年的饥荒,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

进入八月,气候变得异常,郑勋睿来到延绥也有三个年头了,对于这里的气候有了大致的了解,延绥各地春季是旱季,雨水很少,五月到九月是主要的降雨季节,至于说崇祯四年闰十一月的大雪,那是意外,可是今年的气候的确异常,从八月到九月,一滴雨都没有落下,这样的情况,崇祯元年出现过,导致了崇祯二年的大旱和饥荒。

“这,地方官府怎么能如此做啊。”

文震孟说到这里,郑勋睿不客气的开口了。

“原因很多,一些地方官府无法救济大量的流民,朝廷的救济一旦不能够到位,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够采取堵截的办法,免得城池也乱了,那样就无法维持了,还有一些官吏,未必将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的。”

文震亨点点头。

文震亨看了看郑勋睿,没有说话。

下发文书之后,郑勋睿不放心,专门请来了文震孟和董功明。

“天启年间,阉党专政,他们的确是坏事做尽,可是一旦发生了灾荒,他们还是能够从南方或者是北方调集粮食的,如今阉党被灭掉了,可惜朝廷却调不到一粒粮食了,这岂不是天大的讽刺,朝廷之中的某些大人,口口声声是为了百姓,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哪一点是为百姓考虑的,南方商贾富得流油,可是却不上缴赋税,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赋税却在增加,若是按照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朝廷能够维系吗。”

郑勋睿同庆阳府知府董功明交谈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多的事情,董功明都是清楚的,甚至比他还要熟悉,早就知道应该如何的应对了,只是董功明有些吃惊,这救济亦或是提前准备的事宜,应该是朝廷负责的,想不到巡抚衙门提前做好准备了,庆阳府所辖的地方不大,位于陕西的中部,就算是遭遇到饥荒,外地的流民也不会很多,所以压力不会很大,这一点与延安府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再说老百姓有一定的存粮,府库里面有了十一万石的粮食,足够应对来年的灾荒了。

郑勋睿的脸上露出了冷笑的神情。

“清扬,依靠延绥来救济灾民,也不行啊,流民的人数多了,根本就顾不过来的,再多的粮食也没有作用,除非是朝廷统筹协调。”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