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县试入场(2 / 2)

仙官 随轻风去 1826 字 6个月前

前文介绍过,读书人一级有一级的神通,秀才肩负教化地方责任,神通就是清心圣音。而举人作为地方士绅领袖,称得上镇守地方,最著名的的神通就是呼风唤雨,调节地方雨水。

道理很简单,那些从贫瘠山村出来的读书人,怎么可能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老家干旱,而将雨水调配给别的乡村?宁可平均分配,求得一个公平,也不能忍受厚此薄彼。

黄典吏觑得四边无人注意,暗暗将东首甲二考棚上的禁神符扯下,另换了手中这一枚无名咒符贴上去。贴紧之后,又看到周围无人注意,这才松了口气,脸上微微露出几丝得意。

叶行远粗粗看了看考题,好在题目都在自己熟记的范围之内,只要略略回忆,大体便可一字不差的复述出来。

周知县倾向于将有限的雨水集中在几个地处平原的产粮大乡,其他土地贫瘠的乡村放任不管,这样有利于提高全县粮食总产,数字上会很好看,对政绩非常有利。

叶行远不知道这小插曲,他倒是越写越顺遂,前世今生的记忆和能力完全结合在一起,让这些圣人经典在他脑中变得清晰无比。

这份考卷光华满纸,即使是在黑暗之中也可以不需要借用灯光阅读,这说明天机共鸣的很和谐,没有任何错漏之处。

经典默写,不过只是基础考试,最重要的还是下午的文章,那才是决定案首归属的关键。

远处的巡场考官见了,微微颔首表示满意,凑到主考官周知县面前,低声报了一句,“县尊,那位便是叶行远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稳重些!”周知县呵斥了一声,“上午的默写尚未结束,此子不过是占了些先机,怎能让你们如此失态?”

但是......并没有。周知县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睛,看着每个字如烛火跃动的纸面,手中的朱笔举在空中,竟是点不下去。

默写不需要运用灵力引动天机,因为本身是圣人之言,自然蕴含天机,录下的文字虽无灵光,却有圣痕。

叶行远的考棚,乃是东首第二的甲二;无巧无不成书,他旁边甲一的位置是盛本其。不过盛本其瞧见叶行远后,却一头钻进了甲一考棚,再不探头出来。

这咒符得自于信仰阴神而来的神术,话说回来,神恩体系的神通,往往都是靠咒符实现的。

考试之前,叶行远干脆在家中闭门读书,低调得悄无声息。直到考试前一晚,又悄悄的入县城,在欧阳举人家落脚。

午饭之前,叶行远就将默写的卷子交了,这本可以拖到下午与文章卷一起交,还可补充修改。不过叶行远已经细细看过一遍并无错漏,为避免污损卷面之类的意外,他干脆交卷,下午专心致志地对付那一篇童生文章。

而周知县这个想法,遭到了欧阳举人为首的一批地方实力派的反对,他们要求全县平均分配雨水,不能集中在几个乡里。

但以欧阳举人为代表的地方士绅是本地人,出发点自然与急于积攒政绩的知县有所不同。知县更重视效率,他们更在乎公平,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觉悟比知县高,无非是双方的根本利益不同而已。

有个副主考满面喜色,“此子不简单,只这份经义理解与背诵的功夫就可以取个童生。本县这几年来,还未曾有过如此深厚的考生。”

周知县这时候终于忍不住抬起了眼皮,瞧向那光芒四溢之处。

不过想想科举秩序如此森严,区区一个小吏,最多也就能小小干扰一下思绪罢了。叶行远心中笃定,但每个细节还是极为谨慎,他从篮子中取出文房四宝,试了试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足了准备。

更不用说在考试之前,他还用科学方法分类,重新加深记忆了一遍,如今这些不算生僻的经典,他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绝不会有一字之差。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个地方的元气是有限的,举人老爷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召唤雨水。本县这两年旱情较为严重,所以雨水调节问题尤为重要。

叶行远跟黄典吏擦肩而过,提着欧阳举人为他准备的考篮,施施然跟随着队伍。考生点名叫号,分配到不同的考棚之中。

约莫五千言左右的默写,也就是工作量比较大。叶行远没见到什么生僻考题,松了口气,一边回忆一边执笔书写,也不用打草稿,字迹如行云流水。

叶行远字字生光,不过一个时辰,就将五千言默写完毕,摊在桌上,灿烂如夜明珠,驱散了考棚之中的阴影。

叶行远还不放心,又上下检查考棚,看看是否有人事先藏了东西,杜绝一切被陷害的可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