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流言四起(1 / 2)

仙官 随轻风去 1750 字 6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临行密密缝,叶翠芝虽然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叶行远正在感动之中,却听外面传来一声娇叱,“叶行远,好你个白眼狼,快给姑奶奶滚出来!”

叶行远还不知道,县里已经有流言说他已经投靠周知县了,或者说,周知县已经将他招揽过去了。

从效率上来说,周知县做得倒也没错,在雨水总量不够的情况之下,优先保证产粮区,这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粮食出产;只是山上百姓也是人,种不出粮食就难以过活,这种一刀切的手段却未免太狠。

一个地方三个月没有雨水,那真是苦不堪言,作为当地的士绅,绝对忍不下去。这周知县果然是手段狠辣,目的明确。

叶行远之前只在考场中遥遥见了周知县半面,其它都是从欧阳举人口中听了不少此人的性格行事,心中也颇为好奇。

话说回来,山中几个乡最是缺水,其中在山阳面县中地势最高的正坡乡干旱情况最严重,周知县居然不想分给雨水,有点让叶行远心里难以接受。

叶行远之前听欧阳举人提过,县衙与地方举人之间关于分配雨水的矛盾,却未曾想到如此激烈。

他语气平静,但听在叶行远耳中却是不寒而栗。

她虽是村妇,见识却明,什么政治形势东风压倒西风她不懂,但却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这几天之间,弟弟声名鹊起,又成了第一名案首,这种风头对一个少年人不见得是好事。

叶翠芝抹了抹手,小心翼翼地掩上了门,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熔成细条状的散碎银子,塞到叶行远手里,“小弟,我早盼着这么一天,知道你们读书人花钱的地方多。从爹娘去世那日,我隔一段时日便攒些私房,每年赶集都换成碎银子,七八年来也有不少。

当晚酒宴最终尽欢而散,叶行远也就算初步被接纳进了当阳县本地的读书人圈子。不过之后县里还是有些传言,叶行远这个案首的文章没有公之于众,有许多不服气的。

一个连试卷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案首......举人们当然想象不到,叶行远在县试中写出了怎么样绝世的文章,不由得生了几分疑虑,觉得叶行远这个案首好像有些蹊跷。

周知县摇头,“此事不可,本县这三年雨水很紧张,挪了给它,必损其余,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么?你这番话是听正坡乡高举人说的吧?他给了你多少银子?”

此时离家读书沉淀一下是最好的选择,若是考个秀才相公回来,那更是祖坟冒青烟。

在别人眼里,幸亏叶行远运气好,有天雷帮忙轰破禁制,这才能取中童生。这仇还没报,叶行远又怎么会跟他去作同僚为伍?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虽然得了案首,但叶行远还不过只是一个童生,地方士绅与县尊的矛盾,他没多大资格搀和进去。之前欧阳举人劝他先求秀才功名,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种流言暂时没传进叶行远耳朵里,在放榜的第二天,他便遵循惯例,前往拜见周知县。

不料叶行远到了县衙,却见周知县热情的派人将他迎了进去,会面的态度也颇为和蔼,不像传闻中那般难以相处。

周知县似是颇为心急,也不避讳,示意叶行远稍坐,提起笔来开始批公文,倒是表现出一副能吏的模样。

朱师爷大惊,连忙矢口否认,表示自己对周知县忠心耿耿,绝无收受贿赂之嫌。

你去县试之时,我到村口铁匠处了熔了一称,总共有二两三钱,虽然不够你花销,但前往府城这一来一去的盘缠也勉强够了。到得府城,你可投靠城外十里铺陆家表舅,他与我家原本是极亲的,只是爹娘去世,这才少了往来......”

周知县也没有追问,只用红笔将那一寸三分雨水几个字划去,再将文书递还,朱师爷双手接了,无可奈何的出去不提。

周知县连批了两份文书,看到第三份上,却是顿住了笔,询问道:“这正坡乡夏税未完,如今全县雨水吃紧,怎么又想请雨一寸三分?”

叶行远口中唯唯称是,心里却在琢磨周知县的话里话里到底想表达什么。周知县指出名师指点前途无量,又一脸期待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明示自己赶紧顺杆儿爬,当场拜师,建立起牢固不可破的师生关系?

虽然守护地方的举人能呼风唤雨,但却不能增加总量,这里多用一点,别处就要少一点。在这个情况下,如何分配雨水就成了全县的焦点问题。这个调配的最终权力,理论上就在知县手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