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等待,不识好歹的叶行远会像丧家之犬一样,惶惶然出来,然后迎接她的奚落和怜悯。然而,出来的却是神态癫狂的训导先生。
唐师偃现在彻底成了叶行远狂热的脑残粉,原本那三字诗已经让他五体投地,等听到叶行远这九首出塞诗,简直真恨不得为他门下走狗。生怕自己听得不全,或是传抄有错,一路都撺掇着叶行远将诗句再写下来裱起,以做传世之证。
满打满算,归阳县的小小童生叶行远来到府学也不过三天。第一天,府学一霸、探花郑飞熊的孙子郑克定被殴成重伤,第二天倒是消停,但第三天,就逼疯了一位训导。长此以往,府学会变成什么样?
这次考试还有别人在关注,莫娘子其实一直守在课堂不远处,山字舍学子散学必经的路口。
这些人大多都有秀才功名,却都与唐师偃一样,绝了功名仕进之念,每日只赏花饮酒,作画弹琴,算得上是汉江府中雅人。有好事者列出“汉江四大才子”,以唐师偃为首,其余三人也都赫然在座。
这训导双目失神,口中念叨着出意义不明的话语,整张脸扭曲的不成人形。毫无意识的一路疾走,连看都没看莫娘子一眼,竟然一直奔出府学院门之外,
只要稍有些文学鉴赏水平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叶行远的诗立意之高、文辞之妙、情致之真都是超凡绝世,任何一首诗拿出来,都能称得上当世绝顶!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叶行远谦虚几句,便被拉着出了府学大门,前往城中酒楼。包厢之中,早有几位唐师偃的好友等着,见叶行远来了,起身相迎。
叶行远此时已经平静下来,诗都已经写了,也没什么好懊悔的?这种念头通达,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他再来一次,大约也会同样作为,人不轻狂枉少年。
一个年轻人经过此地,听到此言,抬头张望,果然瞧见叶行远坐在楼上。他不禁大喜,挥手叫道:“叶行远表哥!是我!是我!”
也有人怅然若失,看着自己落在纸上的诗句,又回想起刚才发生的一切,仿佛是一场幻梦,十分不真切。但他们却隐隐约约意识到,刚才那一幕,只怕自己此生此世都不会忘记。
唐师偃叹道:“叶贤弟这些诗一出,以后却叫人还怎么作边塞绝句?只怕以后别人都不敢写了!今日我便为贤弟做个东道,大醉一场,庆贺这九首前无古人的绝句。”
更可怕的是,叶行远一口气做了八九首,这是何等捷才?这种人物百年难得一见,想不到就这么出现在府学之中。
训导都跑了,还交什么卷?还考什么试?一众童生不管新老,都是目瞪口呆,只能目送着叶行远扬长而去,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他一向都很清醒,这个世界与原本的世界不同,才气文名固然对于一个读书人甚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揣摩天机、积累灵力,这才是读书上进的正途。
有人说,“不谈诗,就是叶贤弟这字,已经是大道可期。假以时日,叶贤弟这书法定能自成一家,为后世师表!我等远远及不上!”
喝酒到酣畅处,才子们将叶行远的诗展开,高声诵读,抑扬顿挫。。楼下有行人惊呼,“这就是九诗动府学,七绝惊训导的叶行远,想不到他与我们汉江四大才子在一起!”
他们在楼上纵情作乐,喝多了就有人击缶而歌,还开了窗户把酒临风。汉江府人都已经习惯了这些名士才子笑舞狂歌,见怪不怪了。
其中的猫腻徐教授不可能看不出来,这位训导完全是自作自受。不过从另一种角度说起来,能被这些诗给逼疯,对严训导而言或许也算是一种光荣。至少日后这些名诗流传千古,严训导也能跟着留名青史......
府学是府城舆论的一个小中心点,这件事经过几日的发酵,终于开始扩散开,传得满城风雨。有幸听闻叶行远出塞诗之人,都是惊为天人,再骄傲的才子诗人,在这种绝对差距面前,只能五体投地。
等到香灰已冷,叶行远也走得远了,众人才渐渐回过神来。突然有人长声叹气,将自己考卷撕得粉碎,纷纷扬扬往天上一抛,连句话都没有留下转身就走。
莫娘子按捺不住,拦住叶行远,疑惑的问:“你把训导先生怎么了?”
叶行远如实回答:“只做了几首诗而已,别的什么也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