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西宁,气温在六七度左右,由于阳光明媚,并不觉得冷,只是空气有些干燥。
    元小聪的驾车技术也不赖,她和纪芳的车拉开了有两三公里的距离,半个小时后,车队便进入了青藏公路线。
    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线路的海拔高,但登上昆仑山后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这条公路共修建了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千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
    这条公路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一路上青藏公路翻越了橡皮山、旺尕秀山、脱土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清水河、洪水河等河流。青藏公路原建标准较低,并且穿行在青藏高原上,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特殊不良。因而,这条公路通车后病害严重,曾不断进行整治和改建。
    1974年开始全面改建,并将公路标准提高为二级公路,加铺沥青路面。西宁市至格尔木市段于1978年完成改建工程。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截止1984年底,完成改建工程量70%以上。
    青藏公路的改建工程极为艰巨,尤其是在海拔高的多年冻土地区铺筑沥青路面,各国均无先例。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土基冰层中含冰量情况,采取填筑足够高度路基以保护冻土的方法,使路面所吸收的热量不至于影响路基下面的冻土土基,并采取路基排水设施以防止地面水对路基的浸蚀,从而实现了稳定路基的目的。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如今彭佳一行穿行的,就是改建后的青藏公路。对于自驾车的旅行者,尽量较快通过海拔高的地段比较理想。这是车上曾经进过藏的团友说的。
    了解到青藏公路的这段历史,和修建的艰苦卓绝,彭佳和元小聪不禁感叹真是前人修路,后人乘凉啊,如果没有前辈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今天她们顺畅的自驾游。
    而纪芳一路上和进过藏的秦良坡、纪梵天都通过对讲机,向大家介绍这条青藏公路的历史。并且纪芳也向大家介绍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咱们今天就先走西宁到格尔木的路段,这一段路况较好,全程差不多750公里,前一天且行且住的游青海湖;第二天穿越柴达木盆地。这一段的的路线就是西宁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格尔木。今天就不急着赶路,咱们先夜宿清海湖,明天再一气呵成,走到格尔木。”
    原来,进藏的公路共有五条,分为新藏线、中尼公路、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一般自驾游爱好者都喜欢选择川藏线,因为这条公路起伏巨大,难度系数较高,沿途景色都美轮美奂。但是,青藏线是唯一一条真正穿越高原前往拉萨的,其他4条进藏线都是在青藏高原边缘。所以,最终他们行驶的路线被确定为青藏线。而西宁到格尔木原本最好是一气呵成一天走完,但他们车队走到这里不凑巧,时间破开了,所以纪芳决定还是夜宿青海湖,明天再一气走完全程。
    一般来说,青藏线指的是从西宁到拉萨的1917公里路程。青藏线是进藏最容易的路线,但是如果因此而藐视青藏线,那只能说明其人不是一个对中国地理有清晰认识的自驾游爱好者。在一些自驾游看来,青藏线就是中国地理景观线。
    在这条线上,汇聚着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的源头,串联着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这样大开大合的地貌,依次排列着农林牧经济;当然,在这一路,还有能随时演绎不同季节、不同经纬度的气象景观!
    因此,纪芳选择这条路线进藏,可谓是出于一个老驴友的强烈直觉。
    虽然海拔高,但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适用于各种车辆,加上元小聪的驾驶技术也十分娴熟,因此坐在车上,彭佳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颠簸。
    “看,日月山。”这时,对讲机里传来刘小兰有点兴奋的声音。
    “呃,这日月山除了遥想文成公主当年,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这之后,我们将不再能看见高大的森林树木以及森林与草原过渡的画面了,代之青海湖周围植被茂盛,如果是在七月,繁花似锦,最是欣欣向荣。”元小聪来之前曾经恶补过这一带的地理知识,说起来倒是头头是道。让彭佳自愧弗如。
    过了日月山,远远就能望见西边天际的一条深色线。渐渐的近了,这条线也越来越宽,慢慢呈现出青海湖的模样来。3月里傍晚的青海湖颜色算不上太蓝,更没有达到“出于蓝”的青。青海湖海拔3200多米,这将是车队第一次超过3000米的住宿点。(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