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暂代东宫事(2 / 2)

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2938 字 6天前

“让他去李院判家代表咱去吊唁,之后就回封地吧。”

父子俩突然都沉默了。

朱元璋也不着急,端起茶杯,慢慢喝了一口茶。

朱标想找个话题,可是他发现脑子空空的,

最终忍耐不住了,只好咳嗽一声,

“父皇,东宫儿子会注意的,太子妃做事是有些,有些,呃,欠缺周全。”

郑嬷嬷的死,父皇肯定知道了。

虽然父皇可能不知道赵三虎家的事,但是吕氏身边的嬷嬷突然死亡,其中缘由就耐人寻味了。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提醒道:

“为君者,不能有妇人之仁。”

吕氏做的那些事,是欠缺周全吗?

是欠缺人性吧?!

事到如今,太子还为之遮掩,朱元璋有些不悦了。

朱标躬身道:

“是,父皇,儿子已经下令,着薛妃暂管东宫事。”

朱元璋心中叹息,这个处分还是太轻了,总比没有强吧。

“标儿,皇家是有规矩的。”

老朱还是忍不住提醒道。

朱标额头渗出了细汗,有些拿不住陛下的意思,

“父皇,莫不是要废了太子妃?”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儿子一眼,既然儿子都挑开了话题,他也就明说了,

“咱看这个儿媳妇不行!”

摊牌了!

不装了!

咱想给你换个媳妇!

朱标吓了一跳,连连摆手,

“父皇,再有五天就是元旦了,如此喜庆的时候废了太子妃,会人心惶惶的,也,也太不吉利。”

朱元璋冷哼一声,

“要不是考虑年关接近,这个时候废太子妃于国不详,你以为咱会忍?”

朱标擦擦汗,

“父皇,吕氏也许是一时糊涂,您先让儿子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她还在执迷不悟,那就,就,就考虑废太子妃!”

说完这句话,朱标已经满头大汗。

老朱有些心疼了,不愿意再给儿子压力,只得摆摆手,

“你自己定吧。”

朱标的这个处理差强如意。

但是老朱深知,儿子和吕氏感情很深,骤然让他换个太子妃,儿子肯定会强烈反对的。

暂且让太子妃失去权力,年后再找机会吧。

朱元璋对吕氏的观感更差了,这就是褒姒,妲己一类的妃子,竟然让我儿如此忍让姑息,日后一旦干涉朝政,必成祸患!

年后不能再留了!

朱元璋盯着朱标,告诫道:

“不管是皇后,还是太子妃,不过是一个女子罢了。刘备尚且说,‘女人如衣服。你是太子,身边嫔妃、宫女如云,不应沉被儿女之情所牵绊!”

“是,父皇。”朱标恭敬地回道。

可是他的心里很不以为然,女人如衣服?为何孙贵妃当年死的时候,你让我为她披麻戴孝?

那可是母后才能享有的哀荣。

朱元璋知道,一两句话说不透的,他拿出一叠奏疏,

“标儿,还是先议议朝政吧。”

“是,父皇。”朱标接过奏疏,开始翻阅起来。

朱标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什么妃子、儿子都被他忘记了,

“六个奏疏,全是要钱的!”

朱标苦笑不已。

西南有土司叛乱,安南也在蠢蠢欲动,沐英要用兵,需要大笔钱粮;

西凉有蛮人频频劫掠,五军都督府建议明年用兵,这也需要钱粮;

户部要储备开春的赈济钱粮;

朱元璋又拿起一叠奏疏,

“你看到的只是重要的几份,这也是!”

父子俩相视苦笑,四处八方都伸手要钱粮,可是帝国的钱粮是有限的,

朱元璋叹了口气,

“咱都感觉国库这点钱是杯水车薪了。’

“父皇,幸好咱们一边花,国库也一边收。”朱标安慰道。

朱元璋拍拍奏疏,

“收的那点税费差太多了,咱打算再加印一些宝钞,粗略估计先印一百万两。”

“父皇,今年全年收入,折合不到两千万两银子,一百万两会不会太多了?”

“标儿,先暂定这个数,等上午朝议,听听大臣的意见。”

“是,父皇。”

父子两个暂时定了一百万的数额。

至于发行这一百万两需要多少准备金,父子俩压根没想到。这个时代还没这个概念。

朝廷大规模使用纸钞都算开了先河了,

宋朝虽然用了交子,但是只在局部地区,主要是川蜀使用,

中央朝廷下令推行纸钞的,大明还是头一家。

大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

上午的时间匆匆而过。

临近年关,大朝会已经停了。

今天上午来的都是重臣。

朱元璋父子经过和重臣们商量,暂定印五十万两宝钞,计划大部分用于明年开春后采购军需。

之后又议论了明年开春的垦荒、衙门封印后的安排,明年军事部署的大概方向。

最后一个议题是今年问斩的最后一批犯人。

朱标看了厚厚的名单,足足有一百七十多人,

他不由地皱起了眉头,

“马上过年了,怎么还杀这么多人?是否酌情减少一些?”

刑部尚书急忙躬身道:

“是,太子殿下,容臣回去重新审核一番,看哪些可以开恩,哪些还可以转圜。”

朱元璋没有说话。

他想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

礼部尚书的意见是,

“陛下,太子,臣建议,罪大恶极的就不用再审核了,只审那些虽然法律上该死,但是又有法外开恩情节的。”

朱标连连点头称善。

吏部尚书詹徽却说道:

“陛下,太子,既然按照法令这些人该死,那就该按律问斩,没必要讨论人数是多,还是少。

朱标皱起了眉头,今天心情本就不好,现在他被徽顶这一句,心里更不舒服。

“尚书,上天有好生之德。”

徽却毫不客气地回道:

“太子,我佛慈悲,且有狮子吼。朝廷的法令既然定了,就该严格遵守。”

朱标不愿意和一个臣子争论,只是对老朱道:

“陛下,臣建议少杀一些。”

也躬身道:

“陛下,臣建议按照朝廷的律令来。”

朱元璋沉吟了一下,朱标心太软了,今天就再给他上一课吧,

“詹卿说的有道理,既然朝廷有了法度,就按照法度来吧。法外开恩不宜过多,过多容易泛滥。”

朱标很失望,

“陛下,一百七十多条人命啊!请陛下宽仁一二。”

朱元璋淡然道:

“那就等你当了君王再宽仁吧。”

朱标心里有些失望,但是陛下都这么说了,他不敢再出言反对了。

散朝后,重臣们陆续散去。

朱元璋留朱标一起用午膳。

朱标却拒绝了,

“父皇,下午没有朝政要议,儿子想回东宫看看。薛妃第一天代管东宫,儿子也担心她能否撑得住。”

朱元璋看了看他,点点头,

“行,你回去看看,不听话的奴才换一换。”

吕氏经营多年,亲信遍布东宫,

薛妃的令估计都出不去她的宫殿。

如果不换一批人,那薛妃就是名义上的,吕氏还在暗中操控东宫的一切。

“是,父皇。”

“标儿,薛妃能不能挡住,关键看你给了多大的权限。”

“父皇,儿子明白的。”

朱标告退了。

看着他的背影,朱元璋连连摇头,标儿是先去薛妃那,还是先去景阳宫?

朱标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的,脸烧的厉害。

出了奉天殿,一阵寒风吹来,脑袋反而舒服了很多。

车夫赶着车过来,停在台阶下。

朱标心情烦躁,便摆摆手,

“咱先走一走。”

朱标在前面晃晃悠悠向东宫走,太监,宫女紧随其后。

朱标心里憋着一团火,太子妃吕氏的一意孤行,陛下要换个儿媳妇、刑部的滥杀、詹徽的反对...………

一个上午这么多烦心的事情。

河边,有一群太监在砸冰。

拍杆砸在水上啪啪作响,朱标感觉十分刺耳,不由地喝道:

“等咱走了再砸!”

砸冰的太监接到太子的谕令,急忙上了岸。

朱标心中犹豫,是去景阳宫看看吕氏,还是直接去薛妃那,看看薛妃的令传的下去吗?

一阵寒风吹过,风中带着几片残雪。

前面就是一座小桥,穿过小桥,东宫隐约在望。

朱标心神不宁,脑子中想着事,顺着路边向小桥走去。

无意中他踩上了一块结冰的地面,当即一个趔趄,身子歪倒了。

后面的宫人惊叫,

“太子!”

他们纷纷冲过去,企图搀扶太子。

可是已经晚了,太子重重地滑倒在地,顺着斜坡迅速掉入冰冷的河水。

一切不过是眨眼的时间,太子就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沉浮了。

空中飘荡起宫人们绝望的尖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