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
阳光有些炽热。
一匹白色的骏马由西而来,冲进京城,
蹄声如雷,极速如风,
马蹄几乎快成了一道虚影,战马的嘴角喷着白沫。
骑士瘦弱矮小,穿着绛红色的军服,身后背着几杆鲜艳的小旗。
他紧紧贴在马身上,眼睛专注地看着前面的道路,
已经有人认了出来,急忙大声叫喊,
“大家快让开路,是八百里加急!”
行人慌忙让路,
八百里加急送的都是紧急军情,
大明律明确规定,阻碍八百里加急是重罪。
轻则打棍子,重则要砍头,延误战机则是夷九族。
行人刚刚靠边站稳,战马已经绝尘而去,只留下一道尘烟,还有扬起的沙尘,证明它曾经来过。
加急的快马一路不停,直冲车门。
守门的军官看了,急忙带领士兵迎上几步。
骑士终于放缓了马速,眼看要冲撞上迎接的军官,
他轻轻提了一下缰绳,战马昂首长嘶,抬起前蹄原地转了半圈,之后重重落地,砸起一阵尘烟。
侍卫上前拉住马缰绳,将骑士搀扶下来,
骑士犹如从水里捞出来一般,浑身都汗浸透了。
送信的士兵用几乎僵硬的手从怀里拿出加急军情,
“八百里加急!”
“建昌卫叛乱!”
奉天殿。
大朝会已经到了尾声。
周云奇抱着佛尘,安静地站在御座一侧,隐身于一棵盘龙柱的后面。
朱元璋扫视群臣,
没人再出来说话,
他看了一眼,示意可以散朝了。
周云奇上前一步,刚要张口叫一声“退朝”,
殿门口出现一个高大的阴影,挡住了阳光,殿内瞬间黯淡了。
侍卫大声禀报,
“陛下,八百里加急!”
群臣都吃了一惊,纷纷转头看去,
心中都在推测这是哪里来了敌人。
草原的残元?
西北的帖木儿?
西南的吐蕃?
甚至有文臣已经想到了安南、倭寇。
凉国公蓝玉看了一眼侍卫,他首先排除了北元,现在的北元已经无力大规模南侵;
吐蕃更不可能,现在吐蕃下山的路很多还覆盖积雪。
最大的可能就是帖木儿,
或者哪个地方出了内乱。
太子朱标神情平静,现在朝廷军事强大,四周压根没有对手。
唯一担忧的,就是要消耗钱粮了。
朝廷现在穷的很啊!
这是谁在作乱?
真该死啊!
“呈上来!”朱元璋面沉如水,心中已经大概猜测出了出事的地点。
周云奇上前接了加急军情,打开检查了一番,发现无误后,才转呈给了陛下。
朱元璋展开奏疏,只看了一眼,便抬起头,扫视群臣,
“诸卿,四川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乱,诸州皆废。”
!!!
群臣都倒吸一口凉气。
建昌卫下辖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这些都废了?!
他们不仅担忧月鲁帖木儿的兵势,更是担心四川。
四川是朝廷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食盐的重要产区,
建昌卫已经被打废了!
当务之急,是不能让叛军霍乱了四川。
不然朝廷今年的收成会锐减的。
蓝玉很淡定,月鲁帖木儿是元朝降将,刚开始还很温顺,这两年开始有小动作,
年前锦衣卫就已经发现月鲁帖木儿有些不安分,朝廷已经做出了准备。
现在青黄不接,这个时候叛乱,粮草全靠抢劫。
月鲁帖木儿之所以选择这个时节,而不是等到秋天粮食入仓,是因为朝廷要收拾他了,
朝廷本来是要将他明升暗降,先让他离开建昌卫。
蓝玉走了出来,躬身道,
“陛下,臣请求出兵,进川剿灭叛乱。”
“准!”朱元璋干脆地同意了,又点了户部尚书,
“赵卿,准备大军出征的粮草。”
赵勉急忙躬身领旨。
朱元璋接着点了工部尚书,要求提供军械。
点了五军都督府,要求准备出征将士。
时候不大,朱元璋已经将出征的事情安排了下去。
剩下的就是大臣去执行了。
今天的安排其实在年前就已经商议妥当了。
一个建昌卫的叛乱,老朱没有觉得多可怕。
大元都被扫清了,何况大元的一个降将。大明有太多的武将可以捏死月鲁帖木儿。
朱元璋看了周云奇一眼,
周云奇上前一步,尖声大喝,
“散朝!”
群臣散去。
朱元璋和太子捧着香茗,准备用午膳。
“铁价要涨了。”朱标叹道。
朱元璋点点头,
“是啊!农具的价格要上去了。”
大军出征,兵器一项就是天量的用铁,作坊的产量确实一定的。
出征带走了库存,工部接着就要将兵器库重新填满,大批量的采购,铁价必然上涨,之后就会影响农具的价格。
朱标笑道,
“?儿的冶铁作坊开的很是时候。”
老朱也笑了,“这孩子是个点金的小能手。”
父子俩正说着话,蒋?来了。
“陛下,太子,关氏冶铁作坊和村民斗殴的案子,臣已经初步有了调查结果了。’
朱元璋多少有点意外。
这次蒋琳的效率这么高了?
“说吧。”
蒋躬身道,
“禀陛下、太子,关氏冶铁作坊自从开业后,村民多次找茬,说关氏的作坊坏了当地的风水,数次勒索。”
“开始作坊给钱,想息事宁人。”
“但是次数多了之后,作坊不愿意给了,手段开始强硬。”
“村民一次打坏了作坊的炉子,双方矛盾激化。”
“三殿下的煤矿支援了作坊护卫、矿工,抓了一些闹事的村民,交给了应天府衙。”
朱标有些不解,
“煤矿为何要掺合进来,帮关氏作坊打架?”
“太子,据下官了解,是因为冶铁作坊购买了煤矿的大量煤炭。”
“为何不交给江宁县衙,反而交给了应天府?”朱标继续追问,“这不是越级了吗?”
“太子,之前交给江宁县衙,县衙很快就放人了。没有对村民形成震慑。”
朱标微微颔首,
“知道了。”
这个江宁县衙有问题。
如果县衙不是简单放人,而是从中调解,赏罚分明,也许煤矿就不会卷入后续的打斗。
朱元璋问道:
“蒋琳,账也查了吗?”
蒋?咬咬牙,只能如实报的。
陛下圣明,一定能理解咱的苦衷。
“陛下,下官的账房全都看不懂冶铁作坊的账簿。”
???
老朱,太子顿时来了兴趣,
“拿来朕看一看。”
蒋?从袖子里掏出一本账簿,双手奉上,
“陛下,这是其中一本。”
周云奇上前接过,转呈在御案上。
朱元璋翻了翻,当即也愣了。
上面的科目他都认识,但是下面的金额却抓瞎了。
线条状的东西,确定不是画的吗?
朕似乎在哪来见过,却想不起来在哪见的了。
他转手递给了朱标,
“标儿,你看看认识吗?”
朱标看了几页,陷入了沉思,
“父皇,儿子在西安见过,有西域来的商人用这种数字记账。”
朱元璋微微颔首,
“咱似乎也有点印象了。故元也有色目人用这种东西记账。”
朱元璋拍着账簿笑了,
“难怪账房不认识。”
“标儿你看,这个数字是三吗?”
朱标笑道,
“父皇,与其咱们在这发愁,不如将朱允?叫来问问。”
~
大本堂。
朱允通拿起筷子,准备吃午膳。
因为还在守孝,面前只有粗饭、热水,没有任何荤腥。
《大明会典》明确规定,
守孝满一年,可以吃蔬菜和瓜果;
满两年可以吃酱;
孝期满了,才可以饮酒吃肉。
他在长安宫随便吃,百无禁忌,有夏??打掩护;
可是这里是学堂,他只能忍着,吃粗茶淡饭。
朱允?也是如此。
今天朱允?来上课,已经开始吃了起来,黄子澄罕见地没有来找他。
因为他们兄弟在守孝,其他同学也都收敛了很多。
带的多是素食,
往日的欢声笑语也都停了,众人都在安静吃自己的饭菜。
前门进来一个小太监。
朱允通认识,是咸阳宫的。
小太监径直走到朱允?面前,躬身施礼,
“三殿下,陛下、太子召见。”
朱允通看看午膳,我正要吃饭呢。
这次去乾清宫能有吃的吗?
朱允?在一旁轻声提醒,
“三弟,快去吧。别让皇爷爷、父王就等。”
朱允通冲他点点头,
“二哥慢用。”
“三弟慢走。”朱允?客气地回道。
兄弟俩一阵虚情假意之后,朱允通大步出了教室,
他察觉到,朱小二变得更加沉默,更加虚伪,也没有往常那么容易激动了。
出了大本堂,朱允通问传旨的小太监,
“陛下召本王何事?”
小太监急忙回道,“好像是询问冶铁作坊的账簿。”
朱允?点点头,
“你回去吧,本王回宫取点东西就去。”
~
回到长安宫,朱允?叫来文来福,
“今天上午,有宫外送东西来吗?”
“有啊,殿下,凉国公府送来了一些南方的瓜果,开国公府送来一斗珍珠。”
“就这些?”
“殿下,还有一家作坊送来了一块百炼钢。”
“把这块钢取来。”
文来福去了偏殿,时候不大就抱了一块红布来。
朱允?接过去,打开红布,里面是一块黑黝黝的钢条,一指多厚,五尺多长,一尺宽。
他扔掉红布,拎着钢条就走了。
这可不是百炼钢发。
这是钢水一次浇筑成型的钢条。
~
乾清宫。
朱允通拎着钢条大步进殿。
老朱、太子已经在用膳。
朱允?坐在一旁,伺候太子用膳。
朱允?有些惊讶,
“二哥,你何时来的?”
刚才不是还在吃饭的吗?
怎么转眼就在乾清宫了?
朱允?笑道,
“来给皇爷爷、父王请安呢。
朱允?将钢块丢在一旁,上前请安。
当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