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燕王的绝望(1 / 2)

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5879 字 6天前

乾清门遮住了大雨,

狂风偶尔卷过,带着雨线犹如鞭子一般抽打过来。

周云奇指挥太监们环绕半圈,帮着陛下遮风挡雨。

朱元璋背着手,看着雨幕。

奉天殿犹如一个巨大的怪兽,巍峨地矗立在风雨之中,不动如山。

“云奇,通知各位大臣了吗?”朱元璋突然开口问道。

“?陛下,传令的太监都出去了,大臣应该都快来了。”

“善。”

现在四川平叛已经开打了,他要召集重臣,询问粮草、军械的供应情况。

又等了片刻,偶尔有一声惊雷在京城的上空炸响,闪电从云层中探出来,在天空中悸动。

奉天殿一侧来了一群人,打着硕大的油纸伞,在狂风中有些举步维艰。

一群老头子双手抓着伞把,雨伞不时被大风吹歪,大臣们惊呼着用力拉扯,和狂风搏斗。

“去几个侍卫帮他们打伞。”

在侍卫的帮助下,大臣们终于来到了朱元璋面前,躬身施礼。

他们的官袍大半身都湿漉漉的。

朱元璋吩咐道,

“你们先去乾清宫候着吧。”

“云奇,吩咐宫人,找干净的衣服给他们换上。”

吏部尚书詹好奇地问道。

“陛下,暴雨倾盆,您怎么站在这里?”

朱元璋努努嘴,

“朕想看一看,避雷针有效果吗?奉天殿是皇宫最高的了。”

众人恍然大悟。

天空刺眼的亮光闪过,很快又是一声惊雷炸响。

众人纷纷看向奉天殿。

暴雨中,大殿安然无恙,没有闪电击中。

马和安在一旁道:

“陛下,雷电是天道,岂能是人力可以抗衡的。臣以为,避雷针一说有待商榷。”

朱元璋只是“嗯”了一声,

詹徽拱手道

“陛下,那老臣也陪您一起看看避雷针的作用。”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

朱元璋点点头,

“那就随朕一起看看吧。”

重臣陪在老朱身侧,外面太监用雨伞围找一圈遮挡风雨。

云层很低,大雨如注。

惊雷阵阵,天空银蛇狂舞,

一炷香过后,竟然没有一道闪电击中了奉天殿。

朱元璋不由地笑了,

“看来,今天看不到了。朕这是守株待兔了。”

马和安笑道,

“陛下,现在国泰民安,自然就没有雷电降威。”

他还是相信天人感应的那一套,没有被击中,说明最近政通人和,符合天意。

他的说话得到了重臣们的响应。

朱元璋微微颔首,转身就要走,

“那咱们就.....”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云层中突然划过一道刺眼的光芒,

一道白光从云层中探出,抓住了奉天殿东侧的避雷针。

天地间更加昏暗了,

只有奉天殿的上空亮如白昼。

白光跳动,似乎有生命了一般收缩,周围晃动着七彩的光晕。

一道细碎的火花,沿着避雷针迅速向下蔓延,犹如点燃的引线,最后消融在地面。

风雨交加,众人似乎听到了电火炸裂的细碎声音。

朱元璋和重臣们都怔住了,愣愣地看着,

白光闪耀了几个呼吸,闪电消失在乌云中。

天空重归灰暗。

没等众人回过神来,

头顶再次传来一声炸响,众人的耳鼓瞬间一阵疼痛。

这一雷似乎要将这一切荡平一般,让人心动神摇,心中畏惧。

不少人都吓得一哆嗦。

即便是朱元璋,袖子中的双手也不由地紧紧握在一起,心生寒意。

众人面面相觑,

天地之威,恐怖如斯。

朱元璋缓缓吐出一口气,

“回去吧。”

侍卫们撑起了雨伞,重臣紧随其后。

众人都沉默地走在风雨中,没人再提起避雷针,

但是他们的脑海中依然有一道白光连接天地,还有一个人的名字,“朱允通”。

朱元璋身如标枪一般挺直,大步向前,无视风雨,龙袍在风雨中猎猎作响。

已经是他第二次看到避雷针的惊天的作用,但是他的心中依然翻江倒海,

避雷针和他关于“天道”那一套认知发生了猛烈的碰撞,让他的心中五味杂陈。

心中也再次感叹避雷针的神奇,刚才如果没有避雷针,奉天殿应该起火了。

朱允通的想法匪夷所思,却有神奇的有效果。

被读书人视为“天罚”的雷击,竟然被他用一根钢丝就给消弭了。

不可思议!

难以想象!

朱元璋在震惊之余,又想到了朱允?的另一项成果,

火枪。

火枪的威力远超过了现在的火钪,冷兵器更不能直授其锋。

蓝玉去四川后,曾经在奏疏中表明,朝廷只需要供应火枪需要的火药,

军队给士兵发放了铅板、模具,士兵可以自己造铅子。

这样的好处是军需供应压力大为减轻。

可是朱元璋的心里却有些不痛快。

朝廷只需要提供火枪就可以了,

火枪一旦失控,落入敌人手里,一样也可以轻易被敌人所用。

这点就不如火铳,火铳用的是铁丸,需要工匠来生产。

其实,火药也很好制造,资深一点的火器营士兵都知道方子。

他不喜欢这种感觉,他更喜欢掌控一切,尤其是火枪这种大杀器。

“云奇,传旨徐永盛,明日正午,朕要见见他。”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雨过天晴。

昨天下了一天的暴雨,后半夜才渐渐停歇。

皇宫薄雾缭绕,花草经过了雨水的冲洗浇灌,葱茏翠绿,不少花朵已经迎着晨光缓缓绽放。

朱允通去咸阳宫给朱标请安,看到朱标已经在用早膳了,朱允?也在。

朱允?很开心,

“父王今天气色不错。”

“今天早晨有了食欲。”朱标点点头,“你们去上学吧。”

朱允通没有动,笑道,

“父王,孩儿请假了。”

朱标惊讶,

“请什么假?谁允许你请假的?”

朱允通挑挑眉毛,

“父王身体不适,去了学堂也不安心,不如留在这里。”

朱允?意外地看了看他,恨不得猛拍大腿,这种好主意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

他心中安生警惕,朱老三太狡猾了,不动声色就“孝”了一把。

朱标爽快地点点头,

“好吧!”

朱允?有些后悔,自己咋没想到呢,

“父王,那孩儿也请假吧。”

朱标摆摆手,

“炫儿,你今天还是去吧,这个时候请假有些迟了。为父这里也没什么事。你明天开始再请吧。”

朱允?无奈,只好告退了,一个人去了大本堂。

最近每天早晨请安,最后都是兄弟俩一起走,

今天孤零零的一个人,他的心里异常烦躁,看什么都是无趣的,一路跟着花草石子,没走多远就出了一身汗。

朱标用过早膳,惨白的脸竟然有了光泽,人也精神多了。

薛妃很开心,

“太子今天早膳用的好,比前几天都吃的多了一些。气色也好多了。”

朱允?注意到了,太子吃了两口羊头蹄,几口炒黄菜,半个香油饼,还喝了半碗小米粥。

这岂止是胃口好,简直是胃口大开。

他不由地心里一沉,这真的是胃口好了吗?

朱标笑着起身,

“今天突然有精神了,也感觉饿了。”

薛妃笑吟吟地说道,

“太子要开始康复了。这是好兆头呢。”

朱标招呼朱允?,

“走吧,一起出去走走。昨天才下的雨,空气很清新,适合散散步。”

薛妃也在一旁说道,

“宫女说后花园的不少花都开了。”

朱标换了衣服,朱允通、薛妃陪着一起去了后花园。

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吸引了不少蝴蝶、蜜蜂。

薛妃搀扶着太子走在前面。

朱允?落后半步,

几个人一路晃晃悠悠,有说有笑在后花园兜圈子。

朱标走了片刻,招呼朱允近前,

薛妃则落后了几步,给他们留了单独说话的空间,又挡住了其他宫人。

朱标低声说道,

“你还是担心火枪营?”

朱允?如实回道,

“父王,孩儿也谈不上担心,就是有一份力量,多一份安心吧。”

朱标微微颔首,

“这样想就对了。凉国公带走的那个火枪营,时间一长陛下必然调整干户、百户这类军官,总旗、小旗这些反而更稳定。”

朱允?对此表示赞同,

“父王说的是。那个营头,短时间只能靠基层军官,长时间就难说了。”

朱标又问道,

“?儿,对于火枪,你有克制之法吗?”

朱允?点点头,

“有,那就是更先进的火枪,甚至威力更大的武器。”

定装子弹、黄火药、战壕......坦克.......这些都是。

朱标没有继续追问,有就可以。

他又聊了一些朝堂中的事,重点是介绍了一些官员,这些都是太子认为才华,人品都是上等的官员。

“吏部有一个主簿,别看官职不高,但是......”

“兵部主事,齐泰,就是一个不错的人才,行事稳重。”

朱允?都用心记了下来。

朱标有些累了,在?亭中坐了下来,意味深长地说道,

“关键还是取决于陛下。”

朱允?点点头,“孩儿明白。”

朱标示意薛妃过来。

朱允?明白,谈话结束了,便躬身告辞了,自己要出宫一趟,也给太子和薛妃留下私密的空间。

“忙你的去吧。”朱标摆摆手。

朱允?刚走没两步,朱标在身后又叫道,

“中午过来用膳,你皇爷爷要来。”

朱允?点头应下,那今天上午就不能出宫了。

回长安言吧,

昨天送来的水晶趁机挑选几个极品留下来,自己打造一些用具。

中午。

大本堂终于放学了。

朱允?站起身,如释重负,

终于熬过去了。

一个上午都度日如年。

朱允通空荡荡的座位,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他,让他浑身都难受。

“孝”是自己养望的根本,今天竟然被朱允?快了半步,这让他有一种挫败感。

黄子出现在了北门。

朱允?开心地冲他挥手示意,急忙大步走了过去,两人有几天没见了。

两人去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公房。

黄子澄拿出一封信,

“殿下,方希直的信。

朱允?喜出望外,

“哎呀,终于盼来了方先生的回信。”

封皮上写着殿下亲启的字样,

朱允?匆忙撕开信封,倒出信件迅速一目十行,

之后才一句一句读了起来。

方孝孺的意思很直白,不要争夺什么奇技淫巧,而是将精力放在“孝”和“学习”这两个方面。

方孝孺似乎洞察了朱允?的心思,在心中劝他要有耐心,日拱一卒,积沙成塔。

来回看了几遍,朱允?才细心地收好信。

看了信件,朱允?信心倍增。

黄子澄低声道,

“殿下,希直的方略是对的,下官已经不止一次听陛下夸赞你仁孝'了。”

朱允?眉开眼笑,

“今天早晨,咱看到父王的气色就很好。”

黄子澄一拍大腿,

“这是殿下的功劳啊,下官当告诉同僚好友,殿下一片孝心,细心伺候,太子的身体终于开始好转了。”

两个人越说越兴奋,声音慢慢大了。

外面传来敲门声,朱允?身边的陪读太监来了。

朱允?被打断了兴头,心中有些不悦,

“何事这么着急?不能等本王出去吗?”

太监缩缩脖子,

“殿下,咸阳宫来人传了太子的谕令,请殿下放学后直接去咸阳宫。”

“何事?”

“奴婢不知。”

“知道了。”

太监退了出去,随手掩上了门。

黄子澄劝道,

“殿下,先去看看吧,估计是有事了。

朱允?正聊的开心,有些不愿意走,

“没事,再等片刻。黄先生先说说最近咱要上的奏疏,有没有需要润色的地方。”

黄子澄摇摇头,

“殿下,方希直修改过,下官也仔细看了十几遍了,可以直接送给陛下了。”

朱允?微微颔首,

“那就送上去吧。夏收在即,这个谈仓储的奏疏很有必要。”

咸阳宫。

朱元璋已经来了。

太子、朱允?陪着在后殿闲聊。

主要是老朱在说一些朝堂上的政务,朱允?安坐一旁,默不作声。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早该用午了,老朱下午还要回去议事。

可是朱允?迟迟不到。

终于,朱标皱眉道,

“张节,朱允?到哪里了?”

张节急忙躬身回票,

“太子,老奴已经派人去请了。”

朱标点点头,

“薛妃,不等了,传脑吧。”

时候不大,薛妃来禀报,午膳已经准备完毕。

老朱几个人起身过去用膳。

张节急忙再次派人去催朱允?。

终于,在老朱喝了第四杯酒的时候,朱允?姗姗来迟。

看到上首的老朱,朱允?吃了一惊,没想到是皇爷爷来了。

他又后悔了,早知道一放学就回来了,

朱允?告了罪,

“皇爷爷,父王,孩儿在学堂请教问题,耽搁了一些时间。请恕罪。”

朱标皱眉道,

“都派人去传了,还这么磨蹭。”

朱允?低着头不敢回话。

朱元璋温和地说道,

“还是学问重要。坐下用脑吧。”

朱允?这才长松了一口气,在老朱的下手坐下。

~

午膳结束,朱元璋满脸笑容,

“标儿今天不仅气色好,食量也好了不少。”

朱允通也暗中留意到了,朱标竟然吃了半碗蒸香稻,几片焚羊肉,几片海参炖笋鸡脯,还有一小碟时令野菜。

这一顿抵过去一天的饭量,甚至还要多。

朱标笑道,

“是啊,父皇,儿子今天胃口大开。”

老朱连连点头,

“能吃好啊!只有病要痊愈了才食欲好。”

朱允?更是喜笑颜开,

“恭喜父王,小病将愈。”

只有朱允通,表面上强颜欢笑,心中却想起了一个词,

“回光返照”。

朱标依然很虚弱,如果身体在好转,食欲应该是一点点增加的,

不可能像现在,突然饭量就上来了。

朱允通的心里沉甸甸的。

用过午膳,众人陪着老朱去书房用茶。

刚进书房的门,老朱竟然一个趔趄,

幸好朱允通眼疾手快,立刻上前扶住了,避免了老朱摔个大马趴。

朱标急忙询问,

“父皇,没事吧?”

老朱扶着朱允通的手臂,不由地笑道,

“咱没事。中午喝了点酒,两只脚就不扎根了。”

老朱在上首坐下,朱标坐在他的左下方,

朱允?挨着太子,

朱允?坐在了老朱的右下方。

朱标笑道,

“父王,二弟送来了一个青铜罐子,造型古朴,说是先秦时期的。

朱元璋有些惊讶,

“哦?拿来看看。他那个地方,可是出青铜器的。”

朱标示意一个小太监,

“去内库取来。”

老朱询问了太子最近的用药,昨夜的睡眠情况,

朱标一一回答。

周云奇面带喜色,来到了书房门口,躬身道,

“陛下,太子,四川捷报!凉国公初战告捷,击溃了月鲁帖木儿叛军。”

众人都大喜。

朱元璋伸手道,

“拿来朕看看。”

周云奇送上报捷的文书。

老朱打开了看了几眼,

“蓝玉在双狼寨大破叛军,月鲁帖木儿带领残军退去了柏兴州。”

他合上文书,递给了朱标,

“蓝玉说,火枪营首战即立了大功,将敌军的骑兵击溃。”

朱允?有些羡慕地看了看朱允通,老三长的什么脑子,竟然会造这么神奇的东西。

朱标看了一遍,将文书还给了周云奇,

“父皇,儿子认为四川平叛,首在钱粮供应要及时。

“标儿所言甚是,“朱元璋点点头,

“云奇,传旨!”

“景川侯曹震要加强士兵训练,及时给蓝玉补充兵力。”

“普定陈桓,从陕入川的栈道必须在本月完工并通行。”

“贵州都督王成,从贵州进川的道路也务必在本月完工并通行。”

朱允通算了一下时间,现在是四月初,陈桓、王成自月鲁帖木儿叛乱就开始修路了,这个时间很宽裕。

大军胜利,太子身体“康复”,书房飘荡着快乐的空气。

去取青铜罐子的小太监回来了。

在书房门口,他不小心撞到了门框,手里的盒子掉落在地。

听到摔落的声音,众人的神情都有些惋惜,听声音青铜器碎了。

小太监哆哆嗦嗦打开盒子看了一眼,噗通跪倒,哭丧着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