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ZX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开设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以外,还安排了大量时间来从事体力劳动。
一是建校劳动。
从平地基、挖墙脚到搬运砖瓦、木料,无一不是师生们完成的。
砖瓦窑在凉亭骆家,距离学校不算太远,来回不过五、六里路。学校把搬运砖瓦的任务,分配到每个师生头上,让大家自己安排课余时间去完成。
有一段时间,不论是朝霞初露的清晨,还是夕阳西沉的傍晚,在这条学校通往砖瓦窑的路上,沿途随时可以看到精疲力竭的师生们,挑着沉重的砖瓦艰难地行走。
木料离学校就远了。绝大部分在天红公社范围内的樊家、梁家和马家坂,来回路程不少于四、五十里。
我们把学生按个子大小搭配,平均分成四组,每组指定一位老师负责。
为了避免摸黑回校,全体师生,清晨就吃完早饭,自带绳索、竹(木)杠和干粮上路。
干粮有的是家里带来的熟米粉,绝大多数是头天蒸晚饭时,蒸好的红薯。
最难搬运的是人字梁和大梁,尤其是大梁。
符合做大梁的大松树,很难挑选,它们都生长在偏僻的高山峻岭中。伐木师傅翻山越岭搜寻,找到它以后,就从兜部锯倒,然后就地剔除枝丫和树皮,并把大头砍成同小头一样的粗细,让其“躺”在原地。
我们来到目的地,远远见到一根根又长、又粗的大梁,像一条条白色“巨龙”,“躺”在山上,叫人生畏。
工作开始了。
首先,我们在伐木师傅的指导下,挑选一些个子较大的学生,协助老师工作。
为了安全,也为了集中力量,我们让挑选出来的学生和老师,全站在大梁靠上坡的一侧,把手上的竹(木)杠,插进大梁和地面之间的空隙。在指挥老师“一!---二!--三!”口令的统一下,大家同时有节奏地撬动竹(木)杠,让大梁一步步顺着山坡向下移去。
当然,山坡越陡越好,因为这样,大梁向山下移动,就会一次滚得更远。
当这庞然大物到了山脚下以后,如果离路还远,或者是遇到小树、杂乱荆刺,还得用柴刀砍出一条路。
这一切工作做好以后,就可以抬运了。
抬运前,大家把一根根绳索,从大梁与地面之间的空隙中,穿了过去,然后把每根绳索的两个“头”结在一起,再每两人一对,把竹杠或木杠穿过绳索,并扶在肩膀上。
大家全准备好以后,由指挥老师发出“预备---起!”口令,大家同时抬了起来。
放下时,也由指挥老师发出“预备——放!”口令,防止行动不一,用力不均而压伤师生。
行走时,脚步不能迈开,只能一步一步往前移,像蚂蚁抬螳螂那样。沿途走几百米,几十米,甚至几米,就得停下来休息,一路上休息了多少次,谁也说不清楚。
一九五九年下半年,我们全校师生,凭着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红心,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口号鼓舞下,建起了厨房、两间教室和供教师办公、睡觉的四间小房。为太平中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是生产劳动。
我们开辟了一个10多亩地的农场。校办农场在太平河对岸的沙滩上。
大多数学生去农场,从下游过桥,但是要绕三、四里路。
太平关街道的南边有个渡口,也可以去农场。但河水在这里不但流速快,而且很深,用竹竿探,至少两米以上,必须坐渡船才能往来。
我们学校没有渡船,只有一只用竹子编扎成的,约长6米宽米多的竹排。竹排每趟最多只能载五个人。
少数去农场劳动,不愿意绕道过桥的学生,都用这只竹排划去划来。
农场生产,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即用柴刀把荆刺、乱草砍倒,让它晒上一段时间,然后点上一把火烧成灰烬。最后均匀地撒下小麦或者芝麻种籽。地间管理也很简单,只需在庄稼生长的过程中,锄两次草就行了。
这里地面基本上是沙质土壤,锄草并不费劲。所以我们所用的,都是当地农民常用的长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