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射策(上)(1 / 2)

明变 余寿 1604 字 24天前

李本的内心想法,朱载壡自然是不知道的。

“孤这次来,不是为了行释奠礼(释菜礼),而且也不是前往太学视学听祭酒、司业讲经的。”

朱载壡说到这,再次吩咐李本,“李祭酒啊,孤要去辟雍殿,你先让率性堂的监生们都过来大殿内集中吧。”

“孤…有问题要问。”

“明白,老臣明白

所谓辟雍,其实一开始是周朝的太学称呼,后来汉朝立太学之后,便都建有辟雍,作为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朱载壡作为当朝太子,自然也是要前往此处的,这点李本并不例外,当即便侧着身子领先了朱载壡的半个身子,在前边引着路。

其实不需要李本引路,朱载壡也能大致猜出这辟雍在哪。

有明一朝的建筑,不,应该说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都极为讲究对称这一点。

而重要的建筑物,则往往分布在中轴线上,这天底下的学府都是一样的。

先是牌坊,而后便是集贤门,太学门,前一道门是大门,后一道门是二门,太学门之后,便是彝伦堂,敬一亭,越过这两座建筑物之后,必然便是辟雍了!

因此虽说整个南京国子监很大,但只要跳脱不了传统的规范,朱载壡便能找到。

无非就是东西两侧的建筑物,在四厅六堂的基础上要再密上一些而已。

在继续前行了约莫一炷香的工夫,朱载壡等人来到了辟雍殿前的广场。

站在广场上望去,只见这辟雍殿整体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大气恢弘,当然这做的自然是最为传统的皇室建法,也就是重檐大式。

通体用虎皮石围墙砌成,顶上则是覆盖着黑色琉璃瓦剪金边,取其水意,也取北方玄武之意。

这一屋顶的样式,历朝历代都没有,明朝算是开了先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永乐帝自认为是玄武大帝转生,北方玄武庇护着大明王朝。

对于先祖的做法,朱载壡自然不好多说些什么,只是暗自摇了摇头,便将视线下移了。

这辟雍殿和广场并不相连,之间有着一圈碧绿的池水环绕着。

这辟雍殿四周环水,就宛如璧玉一般,而在这玉带之上,则是架着三座便桥连同两岸。

水池与辟雍边上则是一大片绿意盎然的草地,草地之上矗立着一株高耸的古槐树。树冠处四外出枝,如同一座圆形的小山丘一般,伸展在半空之中,又因为像一个罗锅,又被称为“罗锅槐”。

这株槐树树荫茂盛,将夏日六月骄阳隔绝在树外,还未靠近,朱载壡便能感到一丝丝的凉气从树间飘来。

朱载壡踏步往前,走在这三座便桥的最中间一座。

这座便桥最为精妙,乃是用汉白玉塑造而成,两侧的护栏围板更是浮雕着二龙戏珠的图案。

等到朱载壡走进辟雍大殿,整个大殿宽敞华贵,清一色的金砖墁地,极为干洁,甚至能倒映出人的影子来。

再往上看,这天花方向,则是井口式天花,上绘着金龙合玺。

殿内正南处,则是伫立孔子以及四配的泥身描彩塑像。

塑像的两侧各有一根金漆大柱。

左侧柱子镌刻着四个泥金大字,“乾元资始”。

右侧的柱子也是镌刻着四个泥金大字,“大德曰生”。

而在这殿内正上方横着一个匾额,匾内则是当年永乐帝御笔题书的“雅涵於乐”四个大字。

原本宽敞的殿内,在朱载壡等一行人来到之后,便变得有些拥挤起来。

殿内数百个率性堂的监生,分左右两边,显得有些杂乱,从半空中看去,就像是形成了两大团面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神枢营的士卒,他们一个个挺直腰板,腰胯钢刀,占据了殿内的四周,并且还排成两队,如同木偶一般矗立在朱载壡的身后。

而留都警巡院的卫士们,因为殿内没有空间,只能排成数列,站在殿外,将整个辟雍殿围了数圈。

殿内。

朱载壡坐在一把花梨花卉纹藤心圈椅上,至于其他人,包括马芳和李本都只能老老实实地站着。

“诸位——”

朱载壡的声音响起,得益于极为安静的环境,加上这特殊的回音设置,倒也不需要其他人进行扩音。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单单朱载壡一个人的声音便能传遍整个大殿。

“孤会抛出几个问题,各位学子若是有想法的,可以举起手来,从孤边上领取笔墨纸,以及一块木板。”

朱载壡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不远处那堆成小山一般的纸张和木板。

“诺——”

众人都是率性堂的监生,这悬臂书写的功力自然是有的。

“记住了,孤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你们好好听,听仔细了,感觉自己有所腹稿了再举手,听明白了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