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 交接总有好戏可看(2 / 2)

枭宋 曾经淡然 1771 字 8个月前

苏晓首先拜见的不是自己要取代的泉州提举市舶韩文晦,而是知州趙孟傳。

走的人想多带些钱物,接手的希望前任多留下点,这是常态。虽然都打着一心为公的旗号,但实际上考虑的都是自己的腰包,拨着自己的小算盘。这个时代没有专门的离任审计,接手者认账,交接就能顺利完成;不认账,前任就走不了。

泉州市舶提举司就在府治南水门内,此位置选择的无可挑剔,无论是大宋出海回归的船舶,还是远洋而来的外籍商船,皆可以在港口停靠,随后换船至泉州市舶提举司报关。检验、抽解、搏买方便,每一个时代都适用,在泉州市舶司抽取外来蕃船赋税的同时,招商也在同时进行。这是阿拉伯人在海上纵帆远航的时代,这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市舶司的兴盛,蒲寿庚和胡人商贾无疑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作为福建路军事第二把手,吕师望实际上是福建路真正的军事管理者,他的将旗哪里有人敢于碰触。未等吕师望和苏晓等人到达**出海口,泉州武职官员组成的船队迎了出来。

钱枢实际上才是最盼望苏晓到来的人,对苏晓来说,这才是“自己人”。贾似道对泉州的掌控自有他的安排,市舶司的掌控无疑是最后的目标,前面的铺垫实际上早已开始,只是由于胡商和蒲寿庚的问题,权利的更迭现在正式启动。

一官一印始于唐代,苏晓需要的是把提举市舶司权利的大印接过来,而韩文晦需要的是苏晓心甘情愿接过大印,然后让他安全离开。

是不是顺利进行交接,现在需要苏晓来决定。

南宋的通判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州郡内的包括州郡官、县官在内的一切官员情况。通判实际上兼有监察官性质,但州通判级别多数为从五品和正六品左右,散州通判级别为从七品和正八品。而直隶州知军、州事为从三品和正四品,有的甚至是二品,散州知军、州事为从六品和正七品。

正因如此,官员交接时就有了好戏可看。

半个月时间了,完成任务的吕师望也已离开,泉州水军职权易手,市舶司接收工作却依旧在不紧不慢的进行。这个位置太肥,韩文晦已经是两任提举市舶,无数人在观望这场好戏,灾难性真的有可能,韩文晦坐不住了。

历来,新官上任的交接重点是在人、财、物上,仔细不是问题,账目不清也不是问题,职能的易手更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太慢了。

武官们也不以为意,文官的高傲和姿态这些人早已习以为常了。何况还听说,这位来泉州担任提举市舶的文官还是宰执贾似道的表侄,能够让一路的军事长官吕师望护送,根本高攀不起。

好在苏晓属于文官,地位崇高,何况,市舶司的收入掌控对趙孟傳有很大影响。

现在的情况出现了变化,宦官不再受重视。泉州是宗室集聚之地,因此,泉州知州往往以宗室担任。

“雨声可以去市舶提举司进行交接了,韩提举已经准备好了。”

没有一个文官出现,这毫不意外,文官哪怕是八九品也不会把吕师望看在眼里,哪怕是他的级别再高。

自夏商周直至大宋,一直是家天下,无论是公共财政,还是皇家的私有财产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无法说得清。泉州市舶司很庞大,公物、公事的盘查和交接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苏晓带来了一个庞大的文吏团,人数众多,但...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在苏晓的授意下让韩文晦慢慢开始绝望。

依旧是那个熟悉而宽阔的出海口,这一次不同的是,没有人阻拦这支船队,更没有令人惊心的截杀。

表情木然,苏晓仅仅是懒洋洋的稍稍拱手算是给众武官回过礼。这就是文官时代,地位如斯,必须呈现的高姿态,如果苏晓真的和他们打成一团才属于另类。

长官到来,众武官上来就是一通寒暄,施礼,好不热闹。

虽然也设置了掌管财政的机构如户部和转运司之类,但公共财政历来是皇家的提款机,几乎没人对此有什么异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花点钱又算什么。具体到下面也一样,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助手帮助管理钱粮,但衙门里的各种花销也要从钱粮里面出,公款私款依然纠结在一起,混杂也在所难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