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苏晓能够让韩文晦轻松脱身吗?显然不能,市舶司的账目,所用人员,各种支出无以计数...作为这个时代最繁盛的港口之一,管理泉州市舶司的是一个很庞大的机构,整个市舶司占地不算大,但各个职能机构很齐全,所用人员数以千计......
泉州城内有几千宗室,规模宏大的南外宗正司需要钱来支撑,这些宗室不好伺候,趙孟傳需要苏晓在以后的工作中“配合”自己,同时,他也要“配合”苏晓的工作。
趙孟傳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很随和,当然,对苏晓不随和也不行。
趙孟傳是宗室,同时也是泉州知州。
大宋的知州全称“权知xx州州军事”,“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从名称上矫正了藩镇的父死子继之锢弊;“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简称知州。由此,刺史非奉特别诏令不得过问所任州的州务,演化为武臣的迁转之阶,节度使也很快演化成一种地位崇高的虚衔,成为武臣的最高等级,不再有实际权力与职掌。州也就由隶属藩镇变为隶属以转运使为长官的路、以及以留守、知x府事、尹为长官的府。宋太祖削弱节度使权力的目的达到了,文官成为了地方的实际掌控者。
“知州事”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为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因此通判不是知州的副职,而应该视之为“监州”,这才是他的身分。
“早已耳闻雨声要来泉州赴任,老夫翘首以盼。”
苏晓第一次看到了蒲寿庚,大约五十来岁的样子,褐发棕眼,皮肤明显和宋人有区别,和白人有些类似,鼻梁狭窄高挺,微微带着勾状,下巴极其圆润,圆的就像半个鸭蛋。这是一张典型的阿拉伯面孔,和苏晓曾经见过的阿拉伯人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泉州都巡检使曹瑜,统制使胡维靳,水军统制使林沣,包括兵马都监蒲寿庚,还有威果与全捷禁军的军官,厢军的营官们,几乎全部出现了。这些武官正副职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欢迎船队,大宋的官员果然是多如星辰。
苏晓当然不会现在就做一个另类,他需要时间。
知州和通判与权级别有一定的相差,但符合大小相制之意,于是,宋代被称为弱宋,原因很简单,武官和军事不受重视。
不过,接任者总要有让前任离开的那一天,也得考虑自己将来面临的境况,所以只要没有太大问题,就会睁一眼闭一眼,让前任平平静静离开,反正自己还有搜刮商贾和百姓的机会。除非是亏空过大,估计自己几年内也弥补不上;或者本就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故意刁难前任,从前任那里刮点油水。唐朝时,李德裕接替牛僧孺任淮南节度使,因为在仓库数字上有争议,就曾找来前几任的交割状勘验,并上书皇帝:“诸镇更代,例杀半数以备水旱,助军费,因索王播、段文昌、崔从相授簿最具在,惟从死官下,僧孺代之,其所杀数最多。”接任者未雨绸缪,要把接手的钱粮打折扣才行,甚至打了一半折扣。
不久,知州趙孟傳登门拜访,在市舶提举司“悠闲”很久的苏晓很爽快,极其热情的把赵知州迎进了市舶提举司。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泉州古称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这座引领了闽南文化源头的古老城市现在是它最辉煌的时代。
知州事的品级都非常高,一个望州的知州往往在二品以上,绝对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大宋是宦官广泛参政的时代,所以在北宋和南宋初期有很多宦官担任知州事的例子,朝廷常常临时差遣宦官兼领中、外事。如奉命到外地完成特殊使命,...权知州事或军事,提举保甲,等等等等。
知州没有擅自调动军队的权利,因此,不用再担心藩镇之祸,但是,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武官和军事受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
吕师望就是来表明态度和立场,为了震慑这些泉州武官。
泉州通判名叫钱枢,字子权,进士出身。最重要的是,他是去年刚刚到任,苏晓和他认识,因为两人都是出身于枢密院,钱枢曾经是苏晓的上级。
苏晓担任福建路提举市舶,这件事对韩文晦来说是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官员就是官员,韩文晦和可以招来海舶贸易的胡人蒲寿庚不同,他必须接受朝廷的差遣。失去了提举市舶这个肥差,韩文晦实际上已经在仕途上没有了进身之阶。韩文晦不是没有给贾似道送过礼,这些礼节他从来不缺,可惜,贾似道根本看不上眼,韩文晦现在只能期望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将来做一个富家翁。
新任官员不肯接手,离职官员不能走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