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可以向北(2 / 2)

枭宋 曾经淡然 1260 字 6个月前

北宋时期尚可维持骑兵数量,南宋根本没有马政,饲养的战马有限,现在的战马有市无价,去哪里购买大量战马?

这时,众人已经登船回航,一旁的苏桓看看左右:“若都管敢于驱舟海上,我们可以北上,文指挥对北方沿海熟悉无比,那里有大量战马。”

张宛明白了,海商逐利,但也给国家带来了坚定的支持。张宛实际上已经隐隐听说了蒲家在泉州的强势,也听说了苏晓与蒲寿庚的恩怨,刺杀事件也说明了双方的势同水火,而同样强势的苏晓一时间不敢动蒲家也有了最好的解释。除了支撑朝廷财政的市舶司收入,这些军备物资不可或缺。也难怪朝廷允许如此庞大的船队出现在海上,不用进港,象征性的收税实际上是国家的优惠政策,是朝廷在鼓励这种行为。

而在高丽方面,现在正是武人夺取权利时期。想统治和抢劫全球,蒙古人自然不会放过近在咫尺的高丽,他们已经对高丽展开了几次进攻,只是因地理原因和高丽武人的坚决抵抗,蒙古人无暇召集大军,这让高丽暂时安全了。但在这同时,高丽武人统治集团也因与蒙古人的战争被严重削弱,苏晓知道,过了这段时期,蒙古人将成为高丽的宗主国,他们的国王与继承者要世世代代做蒙古人的女婿。在稳定高丽之后,蒙古人开始借道高丽进攻倭国。随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永之役”,本来在登陆倭岛后占据绝对优势的蒙古军打得日军溃不成军,但一场台风改变了世界历史,突然来袭的台风改变了日本被蒙古人征服的历史——这就是日本人为什么顶礼膜拜所谓“神风”的原因。

“战马!”

张宛的恭维很受用,焉知苏晓根本没有张宛预料中的度量,只是时机未到,苏晓在积蓄力量准备雷霆一击罢了。

苏晓的话等于抽身而去,张宛也明白苏晓的难处,正好解决了两人的彷徨无计。火器的事情只能随后在从长计议,一边登船,张宛问道:“都管,如此庞大的船队若是来泉州,是何人如此豪阔?如何进港,港口的泊位哪里装得下如此之多的巨舟?四五百艘巨舟,恐怕舟上要有几万人,如此多的人,可要谨慎!”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回州城吧!”

张宛很期待泉州会出现一支什么样军队,这让他心中充满渴望:“都管还要购置一些战马,据手下人说曹将军明日就会到达泉州,曹将军虽脾性暴烈,但极善守城,还曾是马军大将,都管可不要放过如此良将!”

苏晓不轻举妄动是为了泉州的稳定,能够暂时放下这些个人恩怨是大义之举,也证明了苏晓的睿智。

“不来泉州若坐井观天啊!老夫不虚此行,以都管之才,坐拥泉州,何愁北方强敌之扰!”

苏晓开始发愁,骑兵很重要,但对于泉州来说是一个奢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