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后世的秦淮河,已经开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到处都是商铺,熙熙攘攘走不动的人,和几百年前的秦淮河比较,不知道是进步还是倒退了。
杨廷枢本来就有些看不透郑勋睿,这个时候更加的迷惑了,简直是一头雾水,郑勋睿的年纪比他小,可是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学识,好像是他的老师。
郑勋睿暗暗叹了一口气,如此的环境,不吸引人是假的,就算是沿着秦淮河走一圈,感受这里的氛围,都是一种享受了。
郑勋睿站在牌坊面前,注目观看,杨廷枢正想着询问的时候,发现郑勋睿的眼神是清澈平淡的,并没有看着牌坊,好像是在思考什么,就没有开口了,陪着站在旁边。
河两岸更是有不少的柳树,正是盛夏季节,绿色的柳枝随风轻轻摆动,体现出来了别样的风味。
“锦宏,马车跟在后面吧,淮斗兄和我走走看看。”
古人是厉害的,特别是乱世的时候,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豪,这让郑勋睿更加的明白了,想要立足,想要做大事情,那就要张弛有度,过于嚣张是找死,过于的懦弱是自取灭亡。
果然,郑勋睿的态度,让杨廷枢感觉到意外。
杨廷枢看文章的时间肯定不长,这么快时间就能够背下来,的确不简单。
大明的南京,最为热闹的地方有两处,也是被后世称作销金窟的地方,一处被称之为江东十楼,紧靠长江,分为前后两排,前排分别是詹粉楼、轻烟楼、翠柳楼和梅妍楼,后排分别是东民楼、聚贤楼、醉仙楼、鹤鸣楼、讴歌楼和鼓腹楼,江东十楼是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下令修建的,主要是用来赚取大富豪的钱财的,在江东十楼消费,可谓是一掷千金,寻常人想都不要想的,后来朱元璋下令在聚宝门外修建了另外的六栋楼,主要是用来接待土司和藩国来客,这十六栋楼,合称为金陵十六楼,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至于说秦淮河的最高峰时期,就是崇祯年间,秦淮八艳之中的七人,都是崇祯年间名声大震的,后人也用秦淮河的兴衰,暗讽了大明的堕落,不是有句诗词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过了好一会,郑勋睿醒悟过来了,他对着身边的杨廷枢笑笑,表示歉意。
想不到秦淮河如此的吸引人,郑勋睿开始调整自身的认识了,也许秦淮河吸引人不仅仅是青楼,这里面应该是有一种文化氛围的,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朝着秦淮河去,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世风日下,不管是士大夫还是读书人,追求的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马车停下之后,郑勋睿和杨廷枢两人都下来了。
郑锦宏是轻车熟路,对于少爷决定到秦淮河去,他一点都不在乎,少爷如今是县试案首了,到秦淮河去算什么啊,谁要是敢欺负和侮辱少爷,他郑锦宏就和谁拼命,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去岁发生的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了,再说和少爷一起去的公子,是南京兵部尚书的孙子,如此显赫的身份,谁敢欺负啊。
另外一处就是秦淮河了,秦淮河的两边,延绵不断的酒楼、茶楼、青楼和赌坊等等,是典型的消遣的地方,而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青楼,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秦淮河边就是青楼,其实这是误解,历史系毕业的郑勋睿是清楚的。
杨廷枢的脸微微有些红,也感觉到震惊,他本来以为,郑勋睿在这里停下来,是想着调整情绪,这也难怪,以前的阴影肯定是存在的,想不到人家想到的更加的深远。
两人说到了写文章的一些感受,也谈到了对时局的认识,郑勋睿说的不多,但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譬如说到阉党祸害的时候,郑勋睿毫不客气指出,党争的灾祸,比较阉党不会差,甚至会更加的严重等等,这些让杨廷枢刮目相看,他愈发看不懂才十五岁的郑勋睿了,小小年纪,走不出户,却能够知道天下事。
可惜秦淮八艳,年纪最大的马湘兰已经去世,年纪最大的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如今才十三岁,还是个小女孩子,想要欣赏秦淮八艳,暂时没有机会。
郑勋睿愣了一下,大笑着答应了,这个时候他必须去,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的心理障碍,在他这里是不存在的,之所以后来没有去过秦淮河,那是因为事情太多,根本就没有时间。
数不清的马车和骏马,朝着秦淮河的方向而去,天色尚未完全黑下来,盛夏季节,一直到戌时,外面都可以看的很清楚的,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大都是三五成群的朝着秦淮河的方向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