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的学子早就翻开了书本,在上面做着记号。
儒学教授足足念了半个时辰的文章,抑扬顿挫,时不时的摇晃脑袋,看样子是深入其中了,可惜下面的学子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尚在正月,不知道多少学子还没有从春节的氛围之中拔出来,不少学子显得心不在焉。
一大早,郑勋睿和洪欣瑜就出发了。
所有儒学教授只能够按照固定的模式授课,不要说儒学教授,就连最下面县学的教谕,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授课的。
卯时三刻,郑勋睿抵达府学。
应天府府学授课之人,被称之为儒学教授,从九品的官阶,儒学教授之下的训导,同样是不入流的,没有任何的品阶。
正月二十五,郑勋睿不得不结束了训练,他必须要到府学去上课了。
和他情况一样的学子也是存在的,特别是那些早就成为生员的学子,还有半年时间就要参加乡试,这个时候到府学学习,和众人能够交流一下也是好的。
一切都在慢慢起步,按照郑勋睿的计划超前发展,他穿越到崇祯年间一年多时间了,经历了崇祯元年和二年,如今走入了崇祯三年,更多的大事情将陆续出现,可这个时候的他还非常的弱小,就如同地下的种子,刚刚开始萌芽。
郑勋睿是插班生,年前没有来学习,故而座位只能够在最后面。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官办的府学、州学和县学,尽管得到了众多读书人的认可,但教学模式是僵化的,也是无法突破的,可东林书院、应社和复社就不一样了,授课的时候,要详细讲解,还允许听课之人提出来问题,同时专门组织大家讨论,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很快得到读书人的认可,也就为东林书院等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竟这段时间太辛苦,脑海里想到的事情太多了,疲倦是很自然的事情。
郑勋睿实在不想去府学学习,其实这样的学习,学不到太多的东西,儒学教授和当初的教谕先生一样,都是拿着书本,摇头晃脑念得非常投入,诸多的生员之所以去学习,看重的还是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人治理的国家,对学识是非常看重的。
要不是顺天府尹刘宗周特别提出要求,他才不会去,成为禀生之后,每月的禄米都是郑凯华帮忙去领取的,每月六斛粮食,折合一百二十斤,都是一些陈旧的大米,甚至发霉了,他根本就看不上,郑凯华刚开始还拿回家,后来干脆领取禄米之后,直接给了佃户。
不过没有人会小看儒学教授,尽管品阶很低,属于所有品阶之中最低的,殊不知朝廷之中的中级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这些个职位也不过是正五品,但想成为内阁大臣,必须成为其中之一的大学士,其中内阁首辅就是中级殿大学士,因为这代表了你的学识。
到底是习武之人,明白归纳招数的重要性,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总结出来了十二招。
“老夫看你们心不在焉,还在想着家中的酒宴吧,八月就是乡试,你们若是还想着过节,如何在乡试之中有突出表现,好了,今日已经上课一个时辰时间,老夫不留你们了,各自散去,明日准时上课。”(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这让府学、州学和县学,成为了学子心目之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郑勋睿也刻意的回避,府学的门打开之后,他将应天府的信札交给了守候在门口的训导,在训导惊奇的眼神注视之下,迅速牵着马来到后院。
瞌睡慢慢上来了,看看前面,已经有不少人用手撑起了下巴,那些都是打瞌睡的学子。
郑勋睿的事情很多,他甚至不打算在外面吃饭,上课结束之后,就回到家中,八百壮士的训练他放心不下,春耕的事情也需要督促,再说建房也进入到尾声了。
若是组织学子讨论,儒学教授也一定能够提出来很多令人叫绝的观点,而且让诸多的学子心服口服,进而崇拜儒学教授,可儒学教授不能够这样做,他是朝廷的官员,一切都要按照朝廷的要求做,随意的讨论是绝对不能够做的,那样要是说到一些敏感的话题,要是学子随意的评论朝政,儒学教授无法回答。
两个层次的待遇也不一样,生员参加学习,所有费用都是官府承担,士大夫家中子弟参加学习,费用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