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董其昌的决定(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687 字 8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董其昌的敬业,让其他的考官也不敢疏忽了,阅卷的速度加快,但挑选出来的文章,含金量高了很多。

到了这个时候,董其昌、魏呈润和十名同考官,进入到冲刺的阶段,每一篇被挑选出来的试卷,或者说是文章,他们都要在上面署名,以备今后查阅。

内帘官虽然风光,但也是很辛苦的,试卷太多,短短十天的时间要全部评判出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有时候看的头昏眼花,饭都吃不下去,但也要坚持。

“大人之意思,下官明白,此篇文章,下官也仔细看过,的确很不错,不瞒大人说,下官也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中举是没有问题的,排名靠前更是没有问题,若是大人有其他方面之决定,下官还是要进言的。”

思索良久,这个时候无人会打扰他。

阅卷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同考官,十名同考官首先开始阅卷,从中挑选出来好文章,放到一边,其余不好的文章,放到另外一边,第二个层次是副主考,对同考官挑选出来的文章进行再次的审阅,剔除一部分之后,余下的交给主考官,第三个层次就是主考官,看过层层挑选出来的文章,决定录取的举人以及名次。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董其昌站起身来,活动活动筋骨,慢慢走动了几步,长时间看文章,身体常常发麻,必须要站起身来活动一下,他内心已经做出决定,这篇文章,至少排名靠在前面,至于说最终名次的决定,还要看后面阅卷的情况。

这篇文章,魏呈润早就注意到了,他当时的印象就是这篇文章隐而不发,在朝廷允许的范围内,对古今学术进行了概括总结,而且假借孔孟之口说出来,将四书五经之中的典故,与自身的观念巧妙结合,是非常难得的。

“魏大人,本官之意见,这十篇文章,悉数都可以被录取,乡试之解元,也在这十人制里面产生,不知道你对此有无异议。”

董其昌看着魏呈润,好半天才开口。

相比较来说,最为辛苦的还是誊录官和对读官,他们早就开始做事情了,第一场考试结束之后,誊录官就要开始誊抄试卷了,所有的文章他们都要誊抄一边,将考生的试卷密封归卷,考官看到的文章,全部都是经过他们誊抄的,这样就能够有效预防在文章上面做出什么明确的记号,对读官的职责是校对,看看是不是有誊抄错误的地方,若是发现了错误,必须要及时的修改。

八月二十五,阅卷的第十天,也是最后一天,所有的试卷都看过了,当然重点还是第一场考试的八股文,这个规矩董其昌也是同意的。

一切都要靠文章来说话。

“下官明白,下官同意大人之决定。”

“魏大人,你客气了,你我同位内帘官,观点自然是要统一的,否则这名次公布出去了,再行出现争议,那就不好说了。”

“很好,这篇文章你仔细看看,本官已经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从尧舜禹汤,一直说到我朝的朱熹,大胆做出了评价,特别是这段话,本官特别赞赏,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这是对古今文章之总结陈述,殊为难的,而且后面还结合到朝政,提出了天下事履而后之艰辛,有所谓而不敢言,贪位之私心,不务其本而徒言其末,苟且之学,如此将学识和为政结合,让人为之一振啊。。。”

南直隶两千多考生,能够被录取为举人的只有一百五十人,接近二十人之中才有一人中举,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南直隶的读书人太多,也是进士人数最多的地方,这里的举人,很大一部分都能够通过会试,直接参加殿试。

到了七十五岁的年纪,还能够主持一次南直隶乡试,这应该是莫大荣耀,可一辈子都回避政治的董其昌也明白其中的奥妙。

一百五十人的录取名单,基本确定下来,所有同考官和副主考魏呈润都署名背书了,接下来就是确定解元的事情了,应该说录取的名额不会变化了,接下来就是誊抄和封闭所有试卷的时间,乡试解元的文章,还要送到京城礼部去备存。

从阅卷的第六天开始,就是录取举人的时间了。

“魏大人,古今圣贤,其观点认识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还不是敢于提出自身之认识,若是都按照规矩来,什么都不说,那还有什么经典传承,本官是不喜欢朝廷之中那些繁琐事情的,可也看出皇上为了大明江山,殚精竭虑,皇上求贤若渴,若是你我阅卷之时,还是按照老规矩,不允许学子提出任何的观点,试想这样的人,就算是参加殿试,不也是中规中矩,又如何能够承担大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