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拿起了其中的一篇文章,翻开北面背书的地方,魏呈润等人早就背书了,他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后面写下了第一两个字,然后慎重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略显疲惫的董其昌,看了看下首正在仔细看文章的魏呈润,慢慢开口了。
“下官没有异议。”
第一场考试的试卷,每个同考官每天需要审阅二十张左右,虽然也是很辛苦的,但毕竟能够完成任务的,从中挑选出来优秀的文章还是可以,而且八股文的格式统一,只要认真看其中的内容就好了,不过这也表示考官没有太多精力看其他试卷,这就预示着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试卷,基本就是陪衬了,没有谁会去认真看,时间和精力上面都来不及。
良久,魏呈润抬头了。
“魏大人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就是。”
难怪董其昌这一次乡试如此的卖力,简直就是拼上老命了,要知道董其昌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七十五岁的年纪,每天看那么多的文章,根本就吃不消的。
不过其中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借古喻今方面,渗入了自身的一些认识,有些认识在四书五经之中是找不到的,这也是不符合八股规矩的,若是说这篇文章中举,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要确定为解元,那还要考虑。
七千多试卷,意味着每天需要看七百张左右的试卷,业也就是文章,分配到是个同考官的手中,每人有七十张试卷,足足七十篇文章,还要从中间挑选出来优秀的试卷,怕就是神仙也完不成这么艰难的任务。
董其昌的桌上摆着十份试卷,这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文章,毫无疑问,南直隶乡试的解元,将在这十篇文章之中产生。
魏呈润少有的低下头了,尽管董其昌的话语说的很是隐晦,可其中隐藏的深远,让他嗅到了什么东西,想想崇祯元年的时候,皇上推行枚卜大典,在朝中会推内阁大臣,开创了古今之先例,这岂不是说明皇上求贤若渴。
“文章好,文笔好,立意好,这个学子学识丰厚,的确不错,只是八股之要求,不能够出现学子个人之认识,所有观点都必须是引经据典,如此才算是符合要求的,文章之中有句话: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乎归,亦曰礼而已矣,这句话说的不错,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典故之中,并无此类之说法,这样的观点认识,可以在其他的时候表露,但不应该在乡试文章之中出现。”
贡院的考试刚刚结束,阅卷就开始了。
“大人之意,下官明白了,大人是主考官,解元理应由大人决定,下官只是谈一谈自身之认识,若是有不妥的地方,大人尽可以直接指出来。”
所以第一场考试八股文的文章,就成为了重点。
南北两边读书人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了南直隶和浙江,这两个地方的读书人太厉害。
这让所有考官都感觉到吃惊,也隐隐感觉到不寻常。
乡试历经这么多年,已经算是制度完备了,不过真的想要作假,还是没有问题的,若是能够贿赂到主考官,那就可以约定在文章的多少字数做下特定的记号等等,让考官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出来的。
一向不大关心政事的董其昌,突然来了精神,特别关注这一次的乡试,考官每天看的文章在四十篇左右,从中大概能够挑选出来十篇不错的文章,合起来也到了百篇文章左右,董其昌竟然绝大部分都看过了。
副主考魏呈润一样的认真,挑选出来的文章,他要过滤一遍,接着给主考官董其昌,对于录取哪些举人,他也是有建议权,有些时候甚至是有决定权的。
董其昌一直都在思考,三篇文章放在他的面前,解元也在其中产生,副主考和同考官不会有任何的意见,最终的决定权在他的手上。
到阅卷的第五天,董其昌看到的文章,的确是好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