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会试主考官(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700 字 8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当然这个时候,郑勋睿还没有想到那么多。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温体仁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思,皇上正月二十六没有宣布会试的主考官,其实就意味着主考官的人选有变动和调整,否则当日就宣布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郑勋睿和杨廷枢不打算出门了,还剩下二十多天的时间,他们就在酒楼里面了,到了这个时间,所有进京赶考的举人,基本都在复习功课,准备应考,至于说相互之间结交关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会试主考官这个职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党争日益激烈的朝廷之中,会试主考官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地的举人,这些人的学识都是不错的,从两千多举人之中,录取四百名贡士,那么贡士的水平,就更加不一般了。

温体仁能够成为会试副主考,说明了皇上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了内阁首辅周延儒与温体仁之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这一次,为了会试主考官的事宜,温体仁动了一些心思。

内阁大臣只有那么多人,究竟是哪两位能够出任主考官,这也是众多文臣议论的话题,崇祯元年的主考官,分别是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两人,按照这样的规矩来说,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就应该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内阁次辅徐光启了。

朝廷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完全关注会试和殿试的事宜,因为各地的灾害频繁,百姓的生活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正月的时候,陕西延绥一带的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震惊了皇上,皇上命御史火速前去赈灾,同时在正月二十六的时候,召集了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和部分的左右侍郎,集中到文华殿,询问如何救济百姓、防御陕西和山西流寇等诸多问题。

皇上的这个举措,让温体仁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成为会试主考官的可能性骤然增加了,而且希望是很大的。

他专门找到了周延儒,说内阁次辅徐光启大人事情太多,皇上还刚刚询问了登莱新兵的事宜,徐大人全部的心思也是在登莱新兵那里,若是成为了会试的主考官,这让礼部很不好安排,若是徐大人的精力来不及,礼部还要做其他的准备。

皇上下旨之后,温体仁更加的勤勉,每日里都是在礼部忙碌,偶尔也到武英殿去给周延儒禀报会试准备的事宜,以及诸多同考官的情况,足足八天的时间,他没有回家,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了会试上面。

这道圣旨,很快引发了朝廷的议论,谁也没有想到,排名靠后的内阁大臣温体仁居然成为了会试的副主考,温体仁是礼部尚书,会试乃是礼部直接负责组织操办,温体仁的事情本来就很多了,如今还要主持会试,那就很不简单了。

被殿试录取的进士,想法也是非常实在的,他们希望能够在仕途上面大放异彩,人人都想着能够进入内阁,或者是成为地方大员,不过能够有次机会的人凤毛麟角,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和殿试,进士几乎都是四百人左右,累积起来人也不少了,朝廷就是金字塔的结构,绝大部分人还是在下面的。

郑勋睿最终还是和杨廷枢一起去了灯市,不出他的预料,尽管说皇上参加了灯市,可惜人山人海的情况之下,大家就知道朝着皇上所在的方向拥挤,根本就不可能看见什么,而且那个时候人特别多,根本挤不动。

不过总体来说,会试还是朝廷事物的重心。

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会试主考官,东阁大学士、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为会试副主考。

况且会试的主考官,悉数都是内阁大臣,也就是朝廷的丞相了。

这样的对话,不用多说,周延儒自然是明白的。

温体仁不愿意错过这次的机会,因为他知道内阁次辅徐光启难以抽身。

周延儒三十六岁就成为了内阁首辅,得到了皇上极大的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而温体仁以五十七岁的年纪,才进入到内阁,成为内阁大臣,从年龄上面比较来说,他对周延儒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年龄就是老成持重的代名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