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没有特意提到会试主考官的事宜,这让诸多文武大臣以为,这一次的会试,应该和崇祯元年的规矩是一样的,不过有人却不这么看,这个人就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
会试主考官需要集中精力,毕竟在录取贡士的时候,主考官的意见最为重要,徐光启主要操心的是登莱新军,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应付会试。
恩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牢固的,可之间也是亲疏有别的,毕竟贡士太多了,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人,就只能够关注其中特别优秀的人选,在日后给与这样的学生很多的帮助,如此的交集之中,恩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至于说那些关系一般的学生,注意不注意也没有多大的了不起。
仔细思索之后,他写了两封信函,要郑锦宏等人分别送去了。
虽说这些贡士都要参加殿试,被皇上钦点,成为进士,名义上都是皇上的学生,可是其中能够接触到皇上的人很少,再说皇上关注的是朝廷的大事情,关注的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已经各地的巡抚等等,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殿试录取的进士,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下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举荐会试主考官,周延儒有很大的话语权。
郑勋睿一直都是在酒楼之中,四门不出,期间他也想到了,是不是去拜访一下文震孟和文震亨,毕竟相互之间有了一层不一般的关系,可仔细思索之后,他没有这样做,文震孟和文震亨毕竟是朝廷命官,不管是不是牵涉到会试的事宜,此刻都是要避嫌的。
内阁首辅周延儒去岁九月刚刚上任,说起来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关系很不一般,崇祯元年枚卜大典的时候,两人因为没有得到提名,联合起来演出了一场好戏,让那一次会推内阁大臣的事宜,不了了之,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还因此被罢官了。
正月初八开始上朝的时候,皇上在大朝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会试和殿试的事宜,当然宣布主考官和同考官的事宜,还在二月初,这也是避免有考生提前去拜见,虽说会试的主考官都是内阁大臣来担任,但就有通天本事的考生,能够想到办法拜见。
文震亨很快回信了,告诫他要好好考试,争取金榜题名,但文震孟没有回信,而且郑锦宏还说了,送信去的时候,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到府邸里面。
这让郑勋睿内心有些不快,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左谕德,有了状元的头衔,就那么了不起吗,不要多久的时间,相互之间就是亲人了,还摆出如此迂腐的架势,难道就真的为了那点所谓虚面子,亲情都不要了。
要知道会试的主考官,就是这些贡士的恩师。
朝廷的主要精力,基本集中到会试和殿试上面了。
这一道的圣旨,让温体仁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一方面引起了朝中文武大臣的注意,慢慢的会有更多的人向他靠拢,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成为贡士的恩师,若是能够有一批很不错的学生,岂不是能够更加巩固自身在朝廷之中的地位。
正月十六,郑勋睿和杨廷枢两人同时到了礼部,递上了所有的资料,礼部官员勘验了两人的身份之后,给每人一个木牌,这个木牌就是两人进入贡院参加会试的凭证。
所以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是尽心竭力的辅佐,内阁商议事情的时候,他是坚决站在周延儒一边的,这也让周延儒对他另眼相看。
二月初七,周延儒、温体仁以及诸多的同考官,进入到贡院之中,三年一次的会试,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里面的道理,温体仁都是清楚的。
徐光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登州和莱州,登州和莱州组建的新军,是按照徐光启的提议成立的,而且购买的诸多火器,这也是徐光启和洋夷联系之后采购的,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徐光启几乎没有过问其他的事情,加上登莱巡抚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两人之间的配合很好,登莱的新军眼看着训练有素,战斗力慢慢强大,也让朝廷看到了剿灭后金鞑子的希望,皇上正月二十六召集诸多大臣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必要的时候动用登莱新兵剿灭流寇。
如此情况之下,进士拜见恩师,引起恩师的注意,那就是特别关键的事情了,要是能够得到恩师的关注和提携,仕途会很顺利,提拔的机会也多得多。
崇祯四年二月初一,皇上下旨。
会试是礼部主持的,不管怎么说,温体仁都是要负责操办此事的,但是不能够成为主考官,意味着他只能够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其余事情与他就没有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