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闰十一月大雪(2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715 字 8个月前

冬小麦早就种下去了,因为闰月,故而来年的收获季节,也就是在四月份左右,这种感觉上面的错觉,对老百姓是极大的鼓励,老一些的人都清楚,瑞雪兆丰年,看来连续四年的灾荒,有望结束了,若是冬小麦能够获得丰收,至少能够保证来年的生活了。

文曼珊已经写来好几份信了,追问什么时候能够到延安府来,这才几个月的时间,郑勋睿忙的是焦头烂额,需要考虑和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文曼珊这个时候不可能到延安府来,再说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文曼珊来吃苦,他于心不忍。

粮食可以救命,开挖池子和收集雪水,这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事情,没有多大的难度,若是在官府指定的区域开挖池子,同时收集雪水,那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粮食,安然的度过这个严冬了,这样的事情谁不干啊。

州县衙门对府衙的告示议论纷纷,但已经被朝廷斩杀的赵牧,就是榜样,谁也不敢违背知府大人的命令,成为下一个赵牧,再说知府大人早就派遣府衙的官吏,到州县统计了钱粮,知府大人也承诺了,会给州县一定的粮食的银子的补助,只要是查证属实的开销,账目清楚,府衙都会认账的,如此情况之下,谁都想着多挖一些池子出来,那样可以得到更多的钱粮。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如此就让老百姓集中起来,这是郑勋睿没有想到的,府衙的第三道告示迅速发下去了,这是给官府的文书,要求州县衙门,趁着这个时间,统计户数和人口,要求统计尽量要准确,看看延安府各地到底还有多少的人口。

不过也是在这样的训练之中,郑家军眼看着强大起来了。

让百姓劳作起来,从中得到报酬,同时又收集了大量的水,为春季做准备,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唯有这样,才能够让老百姓安然的度过这个严冬。

府衙的吏员和衙役也同样出去收集雪水了,郑勋睿没有阻止,其实在延安府各地做官不容易,做吏员和衙役也不容易,地方上太穷了,他们也难以维持生活,更不要说有多少的外水了,赵牧那样的官员,毕竟是极少数。

当然目前雪水还不多,但只要池子挖好了,等到大雪来临的时候,就可以收集足够的雪水了,将这些雪水储存起来,来年春旱就有水源了。

军士的训练一天都没有放松,这个时候的训练,与江宁县的训练完全不一样了,地域辽阔的延安府,足够战马驰骋了。

开挖池子和搜集雪水,居然有报酬,这个告示张贴出去之后,几乎没有谁相信。

收集雪水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城池开始往村镇蔓延,官府也在这个时候适当的提醒,必须要注意严寒的气候,不能够因为收集雪水和挣钱丢掉了性命,这个提醒非常的重要,除开一些青壮能够走的远一些收集雪水,其余的老弱妇孺,几乎都是在附近收集的。

还有延安府的春旱是特别厉害的,到时候根本找不到水,这个时候下雪了,是不是需要将雪水收集起来,而且他听到肤施城内的老人说了,这一次下雪只不过是开头,从天气上面看,后面恐怕还有暴雪。

官府下发的棉被,这个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百姓免去了遭受冻伤甚至冻死的情况,绝大部分的百姓都能够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天了。

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州县衙门组织百姓,开挖了上万个池子,他们也明白,这些池子搜集雪水,目的是为了抗旱,毕竟连续几年的大旱,已经让百姓陷入到绝境之中,只是他们怀疑,是不是会有大雪,毕竟崇祯二年的时候,全年几乎没有落下一滴雨雪。

大雪来临的时候,郑勋睿的威望空前的上升,所有人都觉得怪了,知府大人不仅仅能够剿灭流寇,还知道今年有大雪,这真的是神了。

以往这样的大雪,在官吏和百姓的眼里,那就是巨大的灾难,可今年的情况不一样了,不知道有多少的百姓盼着大雪,大雪降临,就好比是过节一样,因为这一次官府说了,收集雪水将得到银子的奖励。

接连决策的正确,让郑勋睿的精神也好起来了,只要来年的冬小麦、玉蜀黍和甘薯能够获得丰收,那么一切的问题都能够暂时得到缓解,虽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尚需要好些年的时间,但只要情况好转,今后的事情就会顺利很多了。

府衙迅速发出了两道告示,一道告示让人很容易理解,另外一道告示就让人觉得奇怪了。

开挖池子的事情,迅速传开,延安府各地的百姓,大量涌向了府州县城池所在地的附近,村镇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人了,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就连庆阳府所属的宁州和西安府所属的铜川,都有一些百姓赶赴延安府所属的宜君县和中部县了。

就在众人着急的时候,闰十一月十五,大雪开始来临了。

延安府所辖的州县,迅速掀起了开挖池子的高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