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弹劾与应对(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700 字 8个月前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马祝葵和孙启萌异常的吃惊,要说知府大人到来之后,延安府各地的情况明显的好转,冬小麦种植下去了,开春就要出苗了,连续四年的灾荒,总算是看见缓和的时节了,再说知府大人稳住了百姓,就算是遭遇到暴雪的袭击,百姓也没有出现冻饿致死的情况,如此的功劳,朝廷嘉奖都来不及,居然有人弹劾了。

“大人,下官觉得,延安府的情况特殊,连续的灾荒,百姓已经没有了生路,开仓救济百姓,这是必须要做的善举,否则走投无路的百姓,要么冻饿致死,要么就是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朝廷剿灭流寇,耗费大量的钱财,将这些钱财拿来救济百姓,怕是早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朝廷之中的大人,不知道延安府的实际情况,总是死板硬套,胡乱弹劾,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下来巡查吗。”

郑家军的军士,几乎个个都是种田的好手,五千多亩的耕地,大半个月的时间,全部都种植了玉蜀黍和甘薯,接下来就是春季浇灌的事宜了,苗木出土的时候,必须要保证水源的充足,好在池子里有大量的集聚的雪水,倒是不用过于的担心。

郑勋睿很是欣慰,家里的一切都好,唯一有些头疼的是文曼珊、冬梅、荷叶于杨爱珍四个人都有些落寞,大概是郑勋睿没有在身边,可惜郑勋睿还是不能够将他们接过来。

陈尧言的背后,肯定是东林党,有张溥等人的影子,可张溥暂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可能让陈尧言言听计从,陈尧言的背后究竟是谁,还需要慢慢观察,朝廷里面,东林党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陈于廷出任左都御史之后,东林党暗地里帮助内阁首辅周延儒,与以温体仁为代表的浙党相互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难以收拾的地步。

孙启萌要开口的时候,郑勋睿摆了摆手。

官府的粮食,按照规矩来说,是不准动用的,除非是得到朝廷的旨意,当年海瑞看见百姓饥荒,擅自动用府库的粮食,差点被套上谋反的罪名。

崇祯五年的春节到来了,这个春节,郑勋睿过得很是匆忙,因为崇祯四年闰十一月,故而春节期间的气候,变得稍微暖和了一些,他带来的玉蜀黍和甘薯种子,必须要种下去了,家里已经收到了信函,扩大了玉蜀黍和甘薯种子的种植规模,郑福贵在信函之中专门说了,江宁县连续几年玉蜀黍和甘薯都获得了丰收,如今种子的生意太好了,需要种子的士绅富户,熟悉的大都是直接找到家里来,也有找到孙进如和郑伶俐帮忙的,表示一定要买到玉蜀黍和甘薯种子,当然也有大商贾看中了商机,提出来联合经营种子生意的事情,郑福贵没有答应,毕竟这是郑家独自拥有的技术,也是最为赚钱的技术。

“这些本官都知道,可惜你们两位不知道朝廷之中的情况,你们没有在朝廷之中做事情,恐怕以为朝廷里面的大人都是清明睿智的,不要以为朝廷是风平浪静的,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管不顾大明天下,这样的人留在朝廷里面,是皇上最大的不幸。”

遭遇到陈尧言的弹劾,郑勋睿本人回复是不行的,也是不够份量的,而且还可能牵连到杨廷枢,但是吴甡出面就不一样了,吴甡是陕西巡抚,这些事情肯定是知晓的,朝廷也会询问相关的情况,到了那个时候,吴甡给朝廷的回复,就至关重要了。

两人思索了好一会,也想不到什么办法。

关键是府库的粮食是不准随意动用的。

马祝葵和孙启萌两人来到了二堂,看见郑勋睿的神情不对,没有说话。

郑勋睿看完了信函之后,脸色铁青。

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底,郑家军三千零五十名军士,全部都到田间种植玉蜀黍和甘薯,耕地被大雪浸泡过,不存在病虫害的问题,唯一有些苦恼的,是耕牛不够,毕竟连续四年的灾荒,人都没有东西吃了,不可能有多少的耕牛存在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西南马被用来耕地。

“马大人,本官没有接到朝廷的敕书,只是私下里知道这件事情,若是公开的写去奏折,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措。”

马祝葵和孙启萌瞬间沉默。

史可法调到京城去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想必史可法到延安府看过之后,是给吴甡详细禀报情况的,不过吴甡没有什么表示,这说明吴甡非常的聪明,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说,什么事情暂时不要说。

“二位大人说说,本官应该如何应对此等的弹劾啊。”

马祝葵和孙启萌两人脸色有些发白,他们隐隐想到了,年前知府大人举荐清涧庠生李攀龙出任清涧县知县,可是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理由就是李攀龙是本地人,出任知县不符合规矩,但吏部迟迟不派遣知县,只是下达了一道敕书,任命李攀龙为清涧县县丞,主持县衙的所有事宜,当时知府大人看到敕书,很不高兴,甚至发脾气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