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军官之中,识字的人很少,不少军官都是在自己名字下面按上的手印,最终统计下来,申请调到辽东去的军官,达到了六千多人。
辽东这个地方,后金鞑子虎视眈眈,谁都害怕,但要说特别的害怕,也不尽然,后金鞑子一般都不会在辽东挑起战斗厮杀,很多时候都是直接进入关内劫掠,辽东反而没有多少的事情,当然这是明白人才知晓的道理。
“下官觉得,这样的调整幅度太大了,恐怕在朝中引发议论,若是有人弹劾,下官担心郑大人难以应对。”
就在众人心慌的时候,另外一个消息传来了,那就是可以在这个时候,想办法调离榆林边镇,当然想着调到好的地方去可能性是不大的,就是想着到大同去,都不大可能,最好的去处是辽东,辽东缺乏军官和军士。
给恩师徐光启的信函首先送出去,两天之后,给兵部的奏折也送走了,郑勋睿等候朝廷的消息,兵部的敕书来了之后,他就可以整合榆林镇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带着奏折来找徐光启,本来是不合适的,这样的奏折首先应该呈奏内阁,看看内阁是什么意见,不过徐光启提前打过招呼。
总兵官是纯粹的武将,不会有文官来兼任,文官出任总兵官,听起来有些掉价,也没有哪个文官愿意这样做,一般来说总兵官都是接受文官的节制。
这一切都是郑勋睿暗中运作的,只是他没有想到,居然有六千多人申请到辽东去,这个数目过于的庞大了,可能在朝廷引发风波,这六千多人离开了,预示着榆林边镇剩下的边军,不足三万人了。
郑勋睿决定整合榆林边镇的做法,得到了徐光启的认可,而且徐光启专门给兵部打过招呼,刚刚上任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很是尊重徐光启,亲口对徐光启表态,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将榆林卫的军官调到辽东去,要知道辽东就是缺人。
手里有了钱粮,郑勋睿必须要整合榆林边镇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些流言散发出来,说是朝廷恐怕要清理榆林边镇,按照实际的人数拨付军饷,还有可能清理之前的军饷。
“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张大人,边军的情况,你我都是清楚的,且不说大同、榆林和宁夏卫等地,就说辽东,朝廷耗费无数的钱财,投入到辽东,可是屡屡遭遇败绩,就连本官耗费心神打造的登莱新兵,也毁于一旦,这些情况,难道是突然出现的吗,本官看绝不会的,清扬虽然年轻,可已经发现其中根本问题,这样的中流砥柱,若是得不到支持,将来还有谁能够支撑大明的江山啊。。。”
稍稍思索之后,张凤翼决定去专门拜访内阁次辅徐光启,顺便也看看徐光启的身体如何。
“大人的意思,下官明白了,下官这就附上兵部的建议。”
可他也遇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榆林总兵的人选,朝廷迟迟没有任命。
徐光启暗暗摇头。
购买战马和粮食的同时,郑勋睿没有忘记整合榆林镇的卫、所、营、堡的军队,号称十五万军士的榆林边镇,只有三万五千战斗力不强的军士,这听起来是笑话了,要知道大明朝廷最为最为重要的三个边镇,分别是辽东、大同和榆林,辽东的情况不用说,谁都清楚,大同边军的情况,应该比榆林好一些,但肯定也存在重大的隐患,至于说榆林边镇的情况,郑勋睿已经掌握的清清楚楚。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管是多少人,郑勋睿既然已经开始动手,就不可能停下来了,这六千多人离开,对于榆林镇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情,那样他就能够轻松的整合诸多的卫所营堡,能够让军士拿到足够的军饷,至少能够维持生活了。
张凤翼也是有胆量有见识的大臣,曾经在孙承宗的指挥下,领军收复了遵化、永平、迁安和滦州等四城,作战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虽说刚刚就任兵部尚书,可是对于大明各地的情况基本是清楚的,而且洪承畴、陈奇瑜和卢象升都大明的名将,都是在他的手里启用的。
也就是剩下的军官不足两千人了。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徐光启的脸色更加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