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人尚未明白啊,榆林总兵何耀武,就那么自裁的,事情怎么会这么简单,清扬年轻,朝中没有什么根基,本官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若是本官去了,朝廷之中还有谁能够支持清扬,清扬所做的事情,本官已经察觉到了,绝非朝中很多大人可以做出来的,到延安府不到一年时间,彻底稳定了局面,陕西巡抚吴甡大人,有过好多的奏折,本官料定,清扬在榆林肯定会做出大事情来,而且不要多长的时间。”
饶是见多识广,看了郑勋睿的奏折,张凤翼也是大吃一惊,他想不到郑勋睿居然会调整这么多的军官,上至副将、下至把总,一共六千多人,而且这些人都是主动提出来要求,恳求到辽东去驻守边关,与后金鞑子决一死战的。
张凤翼说及情况的时候,徐光启一直都是逼着眼睛的。
榆林镇还有不同于其他边镇的情况,那就是朝廷暂时没有派遣监军,也就是说这里没有太监监军,这倒是让郑勋睿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太监是可以直接和皇上取得联系的,这可能也是没有哪个太监愿意到穷的没有裤子穿的榆林镇来,来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徐光启点点头,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了。
“张大人,此事你是怎么看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榆林镇设立的卫所营堡也太多了,这种密密麻麻摆布兵力的方式,早就过时了,军队要是不强悍,打不赢人家,你就是在长城上摆满了军士,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样消耗的不仅仅是军饷,也让各个卫所营堡有了相互依赖的心理。
张凤翼的脸色显得凝重了,稍稍思索了一会,斩钉截铁的开口了。
是不是申请到辽东去,很多的军官都是犹豫的,可后来越来越多的传闻出现,让很多军官下定决心了,那就是离开了榆林边镇,之前的事情就会一笔勾销了。
郑勋睿早就给恩师徐光启写信了,详细说了榆林边镇的情况,他不能够隐瞒,最终他也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得到了恩师的赞同,徐光启的身体依旧很不好,但朝廷大军收复了莱州,让他的精神稍微好了一些,所以有些时候,也询问朝廷里面的事情。
榆林镇的条件太差了,这里的军官,要不是能够克扣军饷,得到一些额外的收入,早就离开了,如今新任的巡抚来了,总兵何耀武自杀,震慑了所有的军官,没有谁敢于明目张胆的克扣军饷了,要是被巡抚大人发现了,克扣的钱粮拿出来不说,恐怕也要落个自杀谢罪的下场,那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碰见。
三万五千边军,其中各级的军官达到了八千人,这八千人是按照十五万军士的编制来配备的,队伍当然庞大了,比郑家军总人数还要多。折算起来,没四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有品阶的军官了,这说出去是笑话了,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打仗,郑勋睿只能是庆幸,这些年的饥荒,草原部落也没有能够幸免,战斗力大大的削弱,否则榆林边镇早就被打垮了。
朝廷暂时没有派遣总兵官,不是说郑勋睿就不能够动手了,他是延绥巡抚,统领延绥军政事宜,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主和拍板的。
“下官明白了,郑大人的奏折,下官一力承担下来,兵部这就草拟敕书,呈报内阁审签,至于说其中理由,下官会专门给内阁说明的。”
于是一些军官开始暗地里串联,争取更多的军官申请到辽东去,那样能够避开朝廷的清查,以前的事情也轻轻放过了,毕竟在辽东镇守,那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面的,朝廷怎么可能追究。
兵部,兵部尚书张凤翼正在看延绥巡抚郑勋睿的奏折。
当然,动手之前,郑勋睿也暗地里做了一些手脚,主要是针对各级军官做的手脚。
当然郑勋睿真正倚重的,还是和草原部落的互市,只要相互之间有贸易往来了,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张凤翼说完之后,徐光启睁开了眼睛。
这让诸多的军官更加的胆战心惊,毕竟他们不可能知道朝廷之中的很多事情,而且新任巡抚是殿试状元,在朝廷里面很有门路,十八岁的年纪就是巡抚了,还是内阁次辅徐光启大人的学生,人家肯定知道朝廷的事情,怕是在等着动手的。
在这个过程之中,巡抚衙门一直都没有反应。
这则消息在军官之中引发了震动,不少军官人心惶惶,不知道消息的真假,要是真的清理,他们的屁股都不干净,岂不是要受到责罚。
一封请调的文书,终于送到了巡抚衙门,尽管有些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