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郑勋睿的这些安排,刘泽清才能够施展手脚,大规模的训练榆林边军。
这样的军士,当然是郑勋睿需要的。
刘泽清重点抓军士训练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粮草的筹集事宜,这方面郑勋睿很是大度,对于榆林边镇的事宜,干涉不多,放手让刘泽清去管理,这也是很少见的情况,按说郑勋睿是延绥巡抚,驻地又在延绥镇,可以管辖榆林边镇的一切事宜的,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郑勋睿很少直接过问榆林边军的事宜,每次刘泽清禀报的时候,都是以刘泽清禀报的意见为主。
延安、清扬和榆林三地,储存雨水和雪水的事宜,早就大规模的铺开,延安府是最早推行的地方,也是郑勋睿亲自督办的,可进展最快的是榆林边镇,卫所营堡的军士,也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军士毕竟有纪律性,挖坑的效率是很高的,一些硕大的土坑能够储存不少的雪水和雨水,不浪费上天赐予的每一滴水。
这一条军规牢牢的刻进军士的脑海里面。
正月很快过去,延绥各地平静下来了,郑勋睿的名气在延绥各地也传开了,只是巡抚衙门好像是有意在制止这种趋势,不愿意巡抚大人的名气太大,正月之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好在巡抚衙门早就做了准备,因为年前粮食拨付就到位了,延安府各地的情形是完全稳定的,庆阳府各地也逐渐稳定下来,官府能够及时的救济缺粮的百姓,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出现波动,至于说榆林边镇,因为军士人数的减少,军户的负担明显减轻了,而且粮食上缴的数目也发生了变化,军户只要上缴粮食收成的三成,其余的七成全部留给自己,这大大促进了军户的耕作热情。
榆林边军的实力也在逐步的增强,以至于明显超过了大同边军,包括辽东的某些军队,这一点是朝廷没有想到的,以至于后来郑家军撤走之后,榆林边军在守卫榆林的过程之中,大败流寇和后金鞑子,其表现令朝廷惊叹。
榆林边镇的不少人开始打听,郑家军是不是还招募军士,他们想着进去,成为了郑家军的军士,家人日常的生活也有保证了。
当然郑勋睿还没有收服刘泽清的想法,也就是不想让刘泽清进入到郑家军之中去,这是原则问题,郑家军的发展壮大,迟早会引起各方面的注意,这个时候更是要小心,只能够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心腹,决不能够头脑发热,相信什么史料的总结,吸纳那些明末所谓著名的将领,这样的做法是找死,这些人都是终于朝廷和皇上的,一旦他郑勋睿与朝廷或者皇上发生对立的局面,这些人就成为了定时炸弹,会将自己炸的粉身碎骨的。
其次就是战马,蒙古部落再次前来交易,还是按照三石粮食一匹战马,以及二两黄金一石粮食的价格交易,三月初在白城子交易,郑家军获取战马两千五百匹。
榆林边镇有郑家军的存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且郑勋睿和蒙古草原互市,交易了不少的粮食、茶叶、丝绸等物品,这让蒙古草原能够维持,也就不至于大举兴兵劫掠,毕竟谁都不愿意打战,那是要死人的。
郑勋睿一直都很关注榆林边军,更是关注刘泽清,在平日的交谈之中,他注意用言语来引导刘泽清,胜不骄败不馁,这是郑家军的军规,同样被用到榆林边军的训练之中,郑勋睿好几次提醒了刘泽清,以前作战的胜利,早就过去了,以往的勇猛,也成为了历史,军队包括将领,要时时刻刻考虑到下一次的战斗,绝不要躺在功劳簿上面,否则距离垮下来的时间就不远了,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教训。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郑家军再次招募了两千人。
延安府知府杨廷枢和庆阳府知府董功明,署理政务都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杨廷枢,很短的时间之内,就熟悉了府衙的诸多事宜,这也让郑勋睿轻松了很多。
刘泽清很清楚,郑家军的强悍,是他从未见过的,他在辽东多年,见识过关宁铁骑的强悍,可是关宁铁骑缺乏郑家军的气势,那就是不管遇见什么危险,临死不撤退、视死如归的气势,这样的气势不是嘴上说出来的,需要平日里的训练。
榆林总兵刘泽清很是平静,他没有打算招募军士,维持三万人的规模就可以了,而且军官的人数也不会增加,这样能够节省开销,不过他按照郑勋睿的要求,让军士不再参与到屯田事宜之中,军士和军户实行了内部的分离,种地的军户不再算作是榆林边军,也不参与日常的训练之中,而且榆林边军也按照郑家军的要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