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鬼子在大沽口的舰队,现在也是个外强中干的样子,没有陆军配合。他们就是几十艘船而已,对陆地没有多大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船又会慢慢的变成一支让人忌惮的舰队,无论是哪一方的军队到了,都会终止这场暂时性的谈判。
请旨求和之事,现在只能让李鸿章搭把手喽!之前李大成也没想跟李鸿章死磕,虽说李鸿章是真正的北洋,但现在的北洋也不在他的手里,现在的荣禄荣中堂才是北洋,与李鸿章握手言和,应该不是太困难。
回复了‘月余时间’四个字之后,李大成这边就步入了正题,直接提出让李鸿章通过电报请旨将桂顺推到谈判桌上,这次那边的沉默时间稍微长了一些。足有两个多时辰的沉默之后,才给了一个字,难!
这个时候,从大沽口调回一部分振威军,更容易惹起争议,起初在大沽口留的人多了一些,这也是无奈呐!
选与不选对李大成来说很明白,若以后盛宣怀挡道,再利用别人对付他也不是不成,携手并进可不是肝脑涂地,总有一些自由空间的。
这样的问题,更好回答。两个字,枪炮而已!
如今津门的形势也不是很好,津门大胜之后,北仓一带的武卫右军有向津门移动的征兆。运河通畅了一些之后,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也在江苏募兵,准备沿运河北上勤王,算算时间再有几天,李秉衡也要到津门了,有了李秉衡的加入,也不知山东的袁世凯会不会闻风而动,一旦津门附近官军的数量多过振威军,津门的形势也要大变的。
和谈这门路不打通,桂顺离着死就不远了,现在京师的几个人,无论是荣禄、庆王、还是端郡王载漪,都不能为桂顺所用,扫遍大清,在这个时候还能影响老娘们的,就只剩广州的李鸿章了。
或许是为了大清,或许是为了北洋,李鸿章那边的动作很快。第二天就上了推荐桂顺参与谈判的电报折,对于李鸿章,老娘们那边也是极为信重的,下午时分。京城的顾其行来了电报,谈判的章程那边收到了,桂顺也正式走上了谈判桌,当然,给他的位子不可能是主导谈判的那个。剩下的就看桂顺的临场发挥了。
指示顾其行在京城与李鸿章的人马接触,结果又扑了空,自李鸿章卸任北洋大臣之职,老李就有些树倒猢狲散的意思了,津门的北洋势力也被袁世凯蚕食了一部分,上海的盛宣怀也有自立门户的意思,墙倒众人推,这也难免。
看着手中的电报,想着还在海上飘荡的德国鬼子,李大成急了,再拖下去没好儿,看来还是得让桂顺那边开口啊!既然洋鬼子不惧大清,不妨就来个狠招,吓唬他们一下。(未完待续。)
李大成最清楚振威军的状况,若德日俄三国联袂而来,一战即败!若分批来,可战一到两国,若德国鬼子先来,有望让他们全军覆没,剩下的日俄,振威军依旧对抗不了任何一家。
以租界区的洋鬼子换取新建北洋水师被掳去的舰船,李大成是写在谈判条陈里的,这事儿桂顺那边不好提,但时间不允许了,与振威军直接对租界区动手相比,给老娘们提一提换船之事,更为稳妥一些。
看了一下李秉衡的履历,李大成也有些挠头,这货看上去是个忠臣,可做的事儿完全不像个忠臣样儿,在甲午一战之中,这货守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的失守,与这货的指挥失措有很大的关系。
桂顺在谈判桌上的表现算是不错,但他的筹码还是太少,远不足以让洋鬼子立马做出妥协与让步,桂顺在谈判桌上越俎代庖,抢了庆王与荣禄的差事儿,这事儿也在京城闹了一场。但说千道万,桂顺的手段是有利于促进和谈进程的,只这一条,老娘们就不得不用桂顺。
给顾其行那边发了只有‘换船’两个字的电报之后,李鸿章的电报也到了京师,东南互保也算是老娘们默许的一件事儿,毕竟东南算是老娘们的一条后路,桂顺提了换船之事,李鸿章那边也提了,老娘们那边或许是想试探一下洋鬼子的态度,也就允了。
朝廷中人,荣禄是可以的,庆王也是可以的,但荣禄是个油水,占他的便宜更难,庆王那边也与桂顺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那边不落井下石就好,想要他推桂顺上位,没有可能的。
京城联系不上李鸿章,天津可以,大体的将局势分析了一下,让王勇钦代笔弄了几份电报,先发一封简单的直接去广州,李鸿章那边的回应也很迅速,对于大清李鸿章还是有几分忠贞之心的,他的回电之中满含忧虑,直言不讳现在的大清外强中干,开战则必败无疑,央求桂顺这边尽最大可能为大清拉一些谈判筹码。
接下来的谈判依旧艰难,大清朝廷做事拖沓的很,时间对于李大成越来越紧迫,不知什么时候到达的德国鬼子,对大沽口的威胁太大,一旦开战,让桂顺在谈判桌上建功的想法就要随着战争一拍两散了。
京师的谈判再拖下去对桂顺不利,谁知道老娘们会不会一时疏忽真的杀了桂顺,火候差不多了,李大成便给顾其行那边发了电报,让桂顺请旨去谈判。
这些在电报之中是不能说的,容易泄密。两败俱伤之语,即便传到了洋鬼子的耳中,也不足信,一旦涉及详细的战略,李大成与振威军就要倒血霉了。